穿通支原体在宫颈癌和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宫颈癌患者的血液标本和宫颈组织穿通支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2.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血液标本和膀胱组织穿通支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3.电镜下观察MPe颗粒的存在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4.探讨MPe分离率与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1.研究对象 宫颈癌组:包括宫颈浸润癌5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37例及非癌对照组24例; 膀胱癌组:包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55例及非癌对照组27例。 所有对象均取相应部位组织和血液标本。 2.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预处理后接种在改良的SP4、Uu、Mh等液体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Uu、Mh液体培养基置37℃、5%CO2培养2d:改良SP4液体培养基置37℃、5%CO2培养4~30d,逐日观察并记录培养基颜色变化情况。若培养液颜色由红变黄、澄清,则判为“可疑阳性”,培养30d仍不变色者,判培养阴性。改良SP4液体培养基4~5d变黄的初代培养阳性者主要有MPe、Mf及Mp,生化反应试验予以初筛排除Mp。MPe、Mf采用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提供的支原体套式PCR试剂盒进一步鉴别。并抽取典型阳性菌株产物DNA序列分析。 3.临床资料分析 宫颈癌组:不同宫颈癌病理特征患者MPe的累计分离率比较。 膀胱癌组:不同膀胱癌病理特征患者MPe的累计分离率比较。 4.电镜观察MPePCR阳性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标本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MPe颗粒的存在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5.统计方法MPe分离率的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中x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1.宫颈癌组MPe分离培养结果 92例宫颈癌患者的血液标本MPe分离率为30.4%(28/92),24例非癌对照血液中MPe分离率为4.2%(1/24)。两组血液中MPe分离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0,P<0.01);92例患者宫颈组织中MPe分离率为25.0%(23/92),对照组织中分离率为4.2%(1/24)。两组组织中MPe分离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3,P<0.05)。 2.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组MPe分离培养结果 55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标本MPe分离率为34.6%(19/55),27例非癌对照血液MPe分离率为11.1%(3/27),两组血液中MPe分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P<0.05);55例患者组织中MPe分离率为36.4%(20/55),对照组分离率为11.1%(3/27),两组组织中MPe分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P<0.05)。 3.不同宫颈癌病理特征患者MPe的累计分离率比较 宫颈浸润癌组MPe阳性检出率(45.5%,25/55)和宫颈CIN组(24.0%,9/3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 4.不同膀胱癌病理特征患者MPe的累计分离率比较 病理诊断按Ash系统标准分级,不同分级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MPe的累计分离率进行比较,G1级与G2级组间(x2=0.15,P>0.05)、G2级与≥G3级组间(x2=0.1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按UICC-TNM标准进行分期,MPe的累计分离率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组为33.0%(14/42),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69.0%(9/13),MPe的累计分离率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 5.核酸序列分析从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分离到MPe的16SrRNA序列与2002年Sasaki(HF-2株)报道相一致。 6.电镜观察结果MPe阳性的血液和肿瘤组织在电镜下观察穿通支原体形态电镜下发现,MPe阳性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血液、组织中均有典型葫芦状、三层膜结构的穿通支原体存在。 结论: 1.宫颈浸润癌、宫颈CIN患者的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且宫颈浸润癌组较宫颈CIN组高,提示MPe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与肿瘤是否浸润也存在一定关系。 2.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且浸润性膀胱癌组较非浸润癌组高,提示MPe感染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与肿瘤是否浸润也存在一定关系。 3.分离培养法结合nPCR检测是穿通支原体检测的实用性方法,此法可获得供研究菌株。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