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政是清朝一代大政,出于治理河患,保民护漕的目的,清政府在黄河治理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东河是雍正之后对河南山东段黄河的统称,此河段位于豫东黄河冲积平原,土性多沙且河身紧逼,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涝频发,险工叠现。即便是在铜瓦厢决口之后,东河依然属于清政府着力修护的河段。大型公共水利工程是清政府一项重要的管理项目,作为国家工程的黄河河工与清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堤坝系统的修建和维护需要持续而高昂的人力物力投入,构建并维护稳定有效的河工经费运作体系是清政府黄河管理的重要内容。清代对黄河的维护分常例进行的岁修抢修和紧急情况下进行的另案和大工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工程分别有不同的财政来源和调拨途径。清前中期逐渐确立了定额河银制度以维持黄河日常维护经费供给,此制度的运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乾隆中期之后河工用银不断上涨的问题也成为困扰清政府黄河管理的一个难题。至咸丰一朝,由于军兴等原因,清中央财政运作失衡,东河河工经费短缺问题更加严峻。咸丰朝河政不同于清代其他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官票和宝钞在河工经费中的运用,以银钞搭放作为解决当时河工经费短缺问题的重要财政手段。银钞搭放措施是对之前形成的定河工用银制度的一个顺应时势的发展,虽然钞票的发行和流通过程中产生了贬值等问题,但清政府藉此维持了东河河工在财政失衡条件下的继续运作,实现了清政府对黄河的维护和管理。本文基于咸丰朝清政府对东河经费和财政管理的视角,在对咸丰朝河工用银紧缺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咸丰朝的东河河工用费进行梳理和呈现,进而联系时代背景对此阶段河工用银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河钞为切入点,探讨清政府在面对河银短缺问题时的应对措施,并通过分析河钞这个临时措施对定额河工用银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财政学视角评价河钞运作及银钞搭放为特征的咸丰朝河政运作及其效果的基础上,管窥此阶段黄河管理制度的变化过程和对铜瓦厢改道之后河政归属问题的影响。清代黄河修护工程运作“过度商业化”的实践与河工经费管理制度之间的相互抵牾是造成河工经费逐渐上涨并超出清政府的有效管理范围的重要因素,也是清代定额河工用银制度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重要问题。咸丰朝中央财政失衡等外部因素更激发了这一矛盾。以银钞搭放为特征的咸丰朝河政措施,作为应对特殊时期河政经费紧缺的财政手段,对咸丰朝以及之后的河政地位和走向转变,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其中河钞的作用和意义,更需要在此处于黄河管理制度和现实转折时期的重要历史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