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名声隐喻的认知分析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与爱伦坡、惠特曼齐名。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和典型性,对美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被推崇为美国新诗的鼻祖、西方意象主义新诗运动的先驱,研究她的诗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此外,艾米莉·迪金森生前过着隐居的生活,她个人对外界来说是个谜,而她诗歌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隐喻来表达其抽象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深奥的哲理。因此,对她诗歌隐喻的研究也有助于人们对艾米莉·迪金森个人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也能更好地欣赏和解读她的诗歌。  隐喻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普遍存在于诗歌语言中,是增加语言表达力的一种工具。这种传统的隐喻观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受到挑战。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是认知手段,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之后又提出并发展了概念隐喻理论,打破了传统修辞学对隐喻仅作为修辞手段的认识。1997年,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构建了源域到目标域空间映射的动态过程,使隐喻的研究迈入了新的阶段。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艾米莉迪金森6首诗歌中名声为主题的隐喻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印证了隐喻来源于身体经验、是人们体验和思维的表征、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等认知隐喻的观点和论断。此外,概念整合理论的运用,为我们再现了诗歌中名声这一抽象概念的意义建构过程以及人们解读诗歌时经历的心理动态过程,从而阐释诗歌中名声之意象的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为研究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意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角度和方法。总之,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隐喻在人们思维表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目前广泛应用的一套高中教材的词汇习题进行分析后发现,从对学生词汇知识考察的角度来看,教材中多数词汇习题注重考察单个词汇的意义和形式,虽然各单元通过口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