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蝶窦CT扫描三维重建在经单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和AQI影像工作站对54例垂体瘤患者术前进行蝶窦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观察蝶窦气化类型、分隔情况、蝶窦与鞍底的关系,并测量前鼻嵴到垂体窝最低点距离OD,前鼻嵴到蝶窦前壁最短距离OE,前鼻嵴到垂体窝最低点与鼻底平面之间的角度∠AOD,前鼻嵴到双侧前床突连线中点与鼻底平面之间的角度∠AOB,前鼻嵴到蝶窦隐窝与鼻底平面之间的角度∠AOC,以及双侧颈内动脉压迹距中线的距离。并在术中与实际解剖情况进行比较验证。结果:1.54例患者蝶窦气化程度各异,双侧气化相同者(相同类型蝶窦)24例;双侧气化不同者(不同类型蝶窦)30例;其中双侧均气化良好者37例;一侧气化良好,而另一侧气化不良者12例;双侧均气化不良者5例。2.蝶窦分隔呈正中矢状位者14例;偏左者15例;偏右者19例;其它类型(包括不同程度斜位,横位等)6例。3.以过鞍底中点与Nassion线的垂线为标志,蝶窦位于鞍底中线之前者12例,蝶窦位于鞍底中线下方者32例,蝶窦位于鞍底中线之后者10例。4.OD (68.79±4.4861) mm、OE (54.69±4.0780) mm,∠AOD(31.29±3.9984)°,∠AOB(35.66±4.3879)°,∠AOC(26.21±4.6434)°,以及双侧颈内动脉压迹距中线的距离(左侧:8.97±1.6557mm,右侧9.18±1.4291mm,双侧间距18.15±2.3714mm)。测量结果变异较大。结论:蝶窦CT扫描三维重建可简单、直观、准确的反映每例患者蝶窦形态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为术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提供了更加完整和实用的影像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