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生产率是对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对应的GDP产出水平的测量,集中体现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气候谈判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减排、限排的压力与日俱增。我国政府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碳生产率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碳生产率测定方法的选择不够严谨和科学,未能充分考虑碳生产率的特性,往往使得测定得到的碳生产率结果无法客观地反应现实;在研究视角上,大多数学者只是片面地从全国层面来研究碳生产率,未能深入到省级和区域层面来剖析碳生产率的发展趋势和时空特征:同时,对于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探究,还未能全面系统地分析相关因素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尚未有文献开展农业碳生产率的研究。作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的碳排放源更为复杂和多样,农业碳生产率是我国碳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将对我国碳生产率的整体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我国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碳生产率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解析,对最常用的生产率测定方法——SFA和DEA进行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根据DEA的CCR和BBC模式构建了农业碳生产率的测算模型,并基于“全国-区域-省级”三个层次、“时间-空间”双向维度对我国农业碳生产率进行了较全面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层面上我国农业碳生产率的整体水平较低,2000-2012年间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省级和区域层面上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西高东低“的现象。为进一步开展农业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深度探究,我们选取了人均农机总动力、农业技术人员比重、种植业比重、人均耕地面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生产者比重、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农业总产值7个指标,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我国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人均农机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农业总产值对三大地区的农业碳生产率有着较大的影响,且影响方向均为正;剩余三个指标对农业碳生产率影响较小,其中种植业比例的影响方向为负。基于此,我们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