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成都盆地接合部。区内熊坡背斜北西侧的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最为集中,南部丹棱地区及青衣江沿岸一带也有分布。1.第四纪沉积物特征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及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结合测年数据,将本区第四系划分为6个岩石地层单元,分别代表Ⅰ-Ⅵ级阶地,沉积物以砾石堆积为主夹砂层及粘土层,ESR年龄在0.92万年~79.1万年。北北部砾石层多高于海拔700m,属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呈舌状或扇状展布,属于“名—邛砾石层”的组成部分;南部砾石层海拔高度为500到600m,多为中更新世-全新世地层。该区第四纪沉积物来源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西侧的杂岩区。2.第四系沉积环境的研究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数据及特征参数显示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态特征。对粒度在1~2φ的石英砂进行电镜扫描观察,颗粒形态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石英砂颗粒表面保留着水下冲积、搬运痕迹及化学溶蚀造成的方向性溶蚀坑。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均反映出沉积物经历过流水作用,再结合砾石层良好的分选性、磨圆性和二元结构特点,认为本区第四纪沉积物主体属河流冲积成因类型。3.第四系古气候研究关于名山地区古气候研究依据沉积物中粘土成分和孢粉组合特征。粘土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2含量最高(70.94%),Fe3+/Fe2+平均比值大于1;粘土矿物中以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和伊利石所占比例最多。这些特点反映了粘土夹层形成于冷湿气候条件下。通过对第四系不同层位的孢粉进行采样分析,发现中更新世地层中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蕨类孢子的组合有明显变化:中更新世三类孢粉含量相差不多,而中更新世的某段时期内出现蕨类植物含量增加、草本植物含量降低的现象。晚更新世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上升。全新世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平均含量比较接近,蕨类植物中出现少量热带蕨类。从不同时期的孢粉组合及植物群落特征推断,中更新世以来气候大致经历了温暖半湿润(中更新世)、温暖湿润(晚更新世)和湿热(全新世)的变化过程。总体而言,本区第四纪处于一种温暖湿润气候状态,而在中更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偏冷的小气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