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罗斯科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兼具原创性与典范性的“色域绘画”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综合借鉴了欧洲抽象派与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丰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自身绘画创作风格的革新,为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向纽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罗斯科堪称西方艺术史上最富哲学气质的艺术家之一,他自觉地从事艺术哲学研究,以独特、坚实的艺术观念指导艺术创作实践,并对艺术在现代文明中的悲剧性命运及应当坚守的使命做出思考与回应。可以说,罗斯科的艺术哲学思想既是我们鉴赏、分析、评判其绘画作品的重要参照,同时其理论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长久以来的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史研究,并未给予这些资源足够的关注,使得学界对罗斯科的认知与理解往往是从“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平面性”等固化的概念和框架出发所做出的机械演绎与对照,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既忽视了其艺术思想的创见性及艺术作品的独特性,未能对其艺术生涯中几次重大的自我否定与风格演变给予足够的关注,更限制了从更广阔、多元的视域下对其进行研究的可能。因此,本文试图从罗斯科的艺术哲学出发,结合其不同风格时期的绘画实践,参照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资源,发掘其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及时代意义。罗斯科的艺术哲学由两个主要维度所构成:其一,艺术不单单具有提供审美愉悦的功能,而且是悲剧性精神的永恒象征物;其二,艺术并不是与观者相分离的封闭、自足个体,绘画作品中所包含的悲剧性精神只有通过与观者的对话与交流才能充分地彰显。罗斯科绘画风格的转变与成熟,根本上是由其思想所推动的,特别是“艺术作为交流”观念的不断清晰与完善。可以说,罗斯科进行风格转型的根本意图在于对艺术交流方式及效果进行试验,最终达成毕生所追求的“无障碍”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艺术思想始终处于与经典艺术、现代艺术批评话语及消费-景观文化逻辑的互动与博弈之中,因此以其为轴心可以涉及到诸多有关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罗斯科的“艺术作为交流”思想作为主要线索去建构基本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集中探讨罗斯科艺术哲学观念中的观者维度,首先阐明艺术家的哲学思想对其自身创作及作品的批评阐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继而主要从罗斯科对“审美静观”的反思批判以及对艺术阐释话语的拒斥两个方面着手,阐述其理想中的“无障碍”艺术交流的基本内涵与理论价值,其中涉及到罗斯科艺术思想与触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以及后现代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二章集中关注罗斯科现实主义时期都市题材作品及超现实主义时期的神话题材作品,探讨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与绘画技法为罗斯科实现艺术交流所提供的动力,以及他借此如何使艺术成为悲剧性精神的永恒象征物,进而综合两个时期的艺术实践,考察“艺术作为交流”观念如何指引罗斯科的绘画创作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在这一阶段,罗斯科的艺术观念广泛借鉴了精神分析学说及人类学的理论资源,将主体性中的“无意识”与“原始性”因素视作艺术交流的根本动力,观者正是借此去体验到艺术所传达的悲剧性精神;第三章以罗斯科典范时期的“色域绘画”及晚年的壁画作品为参照,首先探讨他如何通过色彩与形式的关系构建出作品的基本结构,并进而实现了之前未曾达成的“无障碍”交流;其次探讨罗斯科如何在施格兰壁画与罗斯科教堂的设计与创作中实现了从架上绘画到环境装置艺术的转型,以及这一转型所折射出的当代艺术在“观看之道”上的范式突破,即通过艺术作品与所处空间的互动关系使观者获得“参与式”的艺术体验;第四章阐述罗斯科“艺术作为交流”观念在历史上所经历的命运以及对艺术发展的启示性价值。首先探讨罗斯科与极简主义之间的渊源,特别强调两者外在的相似性特征根源于艺术理念之间的共生性,而这与二者所共享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只有超越以往罗斯科研究所依赖的几大框架,将其放置于当代艺术的广阔参照系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作品与思想超越时代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