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前室正压送风对火灾烟气控制效果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实施,高层建筑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高层民用办公建筑因其建筑内部功能复杂、火势蔓延途径多和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成为国内外消防科技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而火灾时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的高温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高层建筑火灾的防排烟研究对减少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建筑火灾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比较后,选取场模型FDS建立了数值模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高层民用办公建筑火灾中走廊-前室段的烟气流动进行模拟。论文着重模拟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当前室二道门处于部分开启状态下,讨论改变前室正压送风口相关主要参数对前室内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前室正压送风下走廊自然排烟方式和机械排烟方式对走廊及其前室烟气控制的效果的影响。数值模拟验证设置走廊-前室缓冲区后对火灾烟气控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上述情况下前室一道门附近(疏散通道中的人员聚集区)和走廊中心线水平方向上1.6m(人眼特征高度)高度各监测点处火灾烟气中主要组分的浓度、温度和空间能见度等分布和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火源功率、不同送风量对着火层前室内CO、CO2气体浓度、烟气温度和能见度影响均较为显著。当加压送风量一定时,适当减小加压送风口截面积有利于提高正压送风防烟效果。当加压送风量和送风口一定条件下,提升送风口中心高度位置有利于改善正压送风防烟效果。机械排烟方式下着火层走廊段烟气中的CO浓度、温度在600s内均经历先升高而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过程,对人员疏散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缓冲作用,较自然排烟效果稍好。通过设置走廊-前室缓冲区进行优化后,缓冲区及前室内的烟气浓度、温度和能见度几乎不受火灾影响,是加强着火层前室及走廊火灾烟气控制效果的有效手段,具有比走廊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方式更为明显的优势。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价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效果和方式提供了一种分析途径,为高层建筑性能化防排烟设计及人员安全疏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煤炭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经过多年的开采,生产矿井的延伸,生产布局的变化,矿井生产能力的增大,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开采的地质条件也更加复杂,矿井通风系统对矿井生
随着盾构施工技术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普及,盾构机的地质适应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大多数盾构机的液压推进系统仅提供一种控制模式,控制方法单一。为了克服这种情
瓦斯作为煤矿地下开采的五大灾害之一,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受地质构造运动控制,地质构造中的褶皱和断层、煤层围岩以及煤的变质程度、透气性大小、
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承压水上开采底板突水规律。底板突水是承压水上开采时,采动矿山压力和承压水压共同作用导致煤层底板岩体损伤断裂破坏
岩体裂隙的发育程度是影响岩体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全面评价岩体质量、优化矿山开采设计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掌握岩体节理的几何特征,对准确测量和评价岩体稳定性至关重
为了探究不同颗粒大小组成形式的声发射特性,更好的了解矿物颗粒大小组成与声发射平静期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花岗岩的颗粒大小与声发射特性试验的初步研究,然后采用不同颗粒大
华亭策底河煤矿开采影响地表建筑物具有数量多、种类繁杂、分布密集、抗变形能力差、压煤量大等特点。研究策底镇建筑物下煤层开采对于缓解煤矿采掘接替紧张的矛盾、实现长壁
随着煤炭技术的不断发展,井下支护技术也得到不断的提高。煤矿井下锚杆锚索支护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巷道支护技术,具有施工简单,支护可靠,适应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但是也还
充气展开薄膜天线在结构技术方面与机械可展开天线相比,具有大口径、轻质量、低能耗等优点,是未来大口径甚至超大口径天线的理想选择。而天线工作状态的形面精度是天线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