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实施,高层建筑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高层民用办公建筑因其建筑内部功能复杂、火势蔓延途径多和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成为国内外消防科技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而火灾时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的高温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高层建筑火灾的防排烟研究对减少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建筑火灾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比较后,选取场模型FDS建立了数值模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高层民用办公建筑火灾中走廊-前室段的烟气流动进行模拟。论文着重模拟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当前室二道门处于部分开启状态下,讨论改变前室正压送风口相关主要参数对前室内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前室正压送风下走廊自然排烟方式和机械排烟方式对走廊及其前室烟气控制的效果的影响。数值模拟验证设置走廊-前室缓冲区后对火灾烟气控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上述情况下前室一道门附近(疏散通道中的人员聚集区)和走廊中心线水平方向上1.6m(人眼特征高度)高度各监测点处火灾烟气中主要组分的浓度、温度和空间能见度等分布和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火源功率、不同送风量对着火层前室内CO、CO2气体浓度、烟气温度和能见度影响均较为显著。当加压送风量一定时,适当减小加压送风口截面积有利于提高正压送风防烟效果。当加压送风量和送风口一定条件下,提升送风口中心高度位置有利于改善正压送风防烟效果。机械排烟方式下着火层走廊段烟气中的CO浓度、温度在600s内均经历先升高而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过程,对人员疏散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缓冲作用,较自然排烟效果稍好。通过设置走廊-前室缓冲区进行优化后,缓冲区及前室内的烟气浓度、温度和能见度几乎不受火灾影响,是加强着火层前室及走廊火灾烟气控制效果的有效手段,具有比走廊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方式更为明显的优势。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价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效果和方式提供了一种分析途径,为高层建筑性能化防排烟设计及人员安全疏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