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分化是个体在理智和情感、亲密和独立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自我妨碍是在成就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策略,自我妨碍者不能理性地面对压力和失败,表现出自我分化上发展的不足。学生在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行为,这种状态即学习倦怠。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了自我分化对学习倦怠的负向预测作用,但尚未有自我分化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尤其是自我妨碍在自我分化和学习倦怠间作用的探讨。因此,本文提出对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关系进行研究,对自我妨碍在自我分化和学习倦怠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本研究以《自我分化量表》、《自我妨碍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为研究工具,通过对110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的现状及三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是否贫困生、专业和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的自我妨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是否贫困生和年级因素上差异显著;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贫困生、专业和年级因素上有显著差异;(2)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学习倦怠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个体,学习倦怠程度越低;大学生的自我妨碍与学习倦怠显著正相关,自我妨碍倾向越高的个体,学习倦怠程度也越严重;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自我妨碍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个体越不会使用自我妨碍策略进行自我保护或提高。(3)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对学习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妨碍对学习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分化各因子和自我妨碍能够共同解释学习倦怠37.8%的变异量;自我妨碍在自我分化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明自我分化不但对学习倦怠有直接影响作用,也会通过影响自我妨碍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