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雷达传感器的人体姿态识别理论与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姿态识别由于在公共监控、搜索救援、智能交互、老年人监护等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生物医学传感与现代信号处理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对于传统的接触式传感器,基于雷达传感器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式测量的特点,适用于长时间监测;与其他非接触式传感器(如视频传感器和音频传感器等)相比,该技术又具有适应性好、穿透性好、无隐私问题等优点。然而,现阶段基于雷达传感器的人体姿态识别研究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研究的人体姿态种类较少,且多为具有很强稳定性和周期性的节律性姿态或仅区分摔倒和非摔倒姿态,这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其次,现有的适用于基于雷达传感器的人体姿态特征提取算法中,基于谱图的包络检测算法过于依赖经验阈值、容易受到噪声干扰。而基于数据降维压缩的算法所提取出的特征向量较为抽象,与人体姿态的物理特征很难有显著的联系;最后,现有工作都是单独人体姿态识别研究,而能否实现连续人体姿态的检测和识别,是该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超宽带冲激(Ultra Wide Band-Impulse Radar,UWB-IR)雷达和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雷达系统,围绕大量非节律性姿态识别、人体姿态多维特征提取算法和连续人体姿态识别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加权距离时频变换(Weighted RangeTime-Frequency Transform,WRTFT)、稀疏表示(Sparse Representation)和动态距离多普勒轨迹(Dynamic Range Doppler Trajectory,DRDT)的人体姿态识别算法,引入了距离、雷达反射截面积(Radar Cross-Section,RCS)等多维特征融合的讨论,分析并解决了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包括:1.针对大量日常的非节律性人体姿态识别,利用UWB-IR雷达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距离时频变换算法的人体姿态识别方法。首先,利用二值化算法从人体姿态回波信号的时间距离图中提取出距离和速度信息,并以此为标准将人体姿态预筛选为原地姿态和非原地姿态。接着,利用加权距离时频变换算法,针对原地姿态和非原地姿态分别采用不同加权策略,得到融合了距离和RCS信息的高分辨时频谱。在此基础上,对原地姿态提取物理经验特征,对非原地姿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算法提取特征。然后,分析比较了各个机器学习分类算法的性能,并最终实现了十二种非节律性人体姿态的识别。2.针对现有基于雷达传感器的人体姿态识别方法中基于时频谱的特征提取算法过于依赖经验阈值、容易受噪声干扰等方面的问题,利用FMCW雷达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频谱和距离多普勒谱的稀疏表示特征提取算法。首先,利用稀疏字典将人体姿态回波信号投影到对应的稀疏域中。接着,通过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和改进的二维OMP算法求得对应的稀疏解。将稀疏解中的非零元素项作为包含了人体姿态时间、距离、多普勒和RCS信息的特征,并以此绘制出对应的时频轨迹图和距离多普勒轨迹图。同时,将稀疏重构信号的谱图与原始回波信号的谱图进行对比,验证了稀疏解能够以少数非零元素项将绝大部分时频信息和距离多普勒信息保留下来。最后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稀疏表示的特征提取算法能够有效地表征人体姿态特点,并且姿态识别准确率很高。3.针对目前基于雷达传感器的人体姿态识别方法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单独人体姿态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距离多普勒轨迹算法的连续人体姿态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对回波信号中每一个距离单元内的信号进行沿慢时轴的滑窗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距离多普勒图像的时间序列,称为距离多普勒帧(Range Doppler Frame)。接着,从每一个距离多普勒帧中提取出包含距离、多普勒、RCS等信息的距离多普勒轨迹点,并将其绘制在时间、距离、多普勒三维空间中,构成人体姿态对应的动态距离多普勒轨迹图,实现多维特征的融合。然后,根据动态距离多普勒轨迹点的变化规律,通过峰值检测和投票算法从一连串连续的人体姿态的动态距离多普勒轨迹图中将每一个单独的人体姿态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分割。在获取单独的人体姿态的动态距离多普勒轨迹图后,将其中轨迹点所代表的多维特征输入到机器学习分类器中。最后,将单独人体姿态的分类结果按时序组合在一起,就实现了对连续人体姿态的识别。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所提算法对于连续两个乃至更多人体姿态的识别性能,还探讨了不同探测距离、探测角度、运动方向和个体差异对算法的影响。
其他文献
非晶合金长程无序而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使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损性、耐腐蚀性和软磁性等优异性能。但非晶合金是亚稳态材料,其优异的性能会随着晶化而发生变化,这极大地限制了非晶合金在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领域的应用。因此,对非晶合金晶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非晶合金组成成分、等温时间、压强和温度对Cu Zr二元非晶合金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上进行等温退火处理的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成熟破骨细胞铁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破骨细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低浓度淫羊藿苷组(0.1μmol/L)、中浓度淫羊藿苷组(1μmol/L)、高浓度淫羊藿苷组(10μmol/L),分组干预后,采用CCK-8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进行后续的实验,加入合适浓度淫羊藿苷-NAC(氧化剂)组,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染色测定破骨细
研究结果表明,蚕丝绸经γ-共辐照接枝NMA后,可以大大提高湿折皱回复角。辐照剂量、丝绸中NMA的起始含量、湿度和辐照过程的连续性是影响接枝增重率的主要因素,而辐照剂量率则是接枝速度的主要控制因素。
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既可以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高效飞行,又能依靠其特有的升力装置和转换机构实现垂直或短距起降,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比常规飞机结构更加复杂,不同飞行模式下面临的控制问题更为繁复,控制难度更大,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本文以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中两类典型的飞行器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其机动过程中产生的非最小相位控制问题以及过渡过程控制问题展开研究。推力矢量型垂直/短
作为功率半导体器件(简称功率器件)的新型热管理手段,主动热控制方法在近年来获得广泛关注。与传统热管理策略不同,主动热控制方法能够利用器件结温的在线估计与控制,主动调节器件损耗,在不改变当前散热结构和冷却方式的前提下,安全提升器件过流能力或者平滑器件结温波动。依据器件损耗影响因素的不同,主动热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器件的动态限流、开关频率调整或调制策略切换等方式实现。其中,动态限流方式下的主动热控制是提升
人物社交关系是一种抽象且非直观的心理关系,其实质是反映人类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判断具体的社交关系时,往往是根据人类个体的状态、行为以及环境等线索推理出来的。视觉内容中的人物社交关系理解是研究如何判断视觉内容中的人物之间是否具有社交关系以及具体的社交关系种类,并用图谱的方式表示。目前,人物社交关系理解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1)如何精准地验证人脸图像对的亲属关系;2)如何自动地生成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复杂网络加以描述。随着对各种复杂网络的数学性质和物理意义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复杂网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社区结构,表现为包括许多节点组,称为社区,且同一组的节点间具有高密度的边缘,不同组的节点间具有相对较低的边缘密度。社区检测皆在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发现复杂网络中的社区结构,例如优化、非负矩阵分解和网络嵌入等。这不仅有助于分析和理解复杂网络的内在机理,而且研究成果也
为解决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问题,国家提出推行医疗联合体的医疗合作模式,以促进医疗的资源合理分配。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政府政策导向不明显,激励机制乏力,中心医院、医生帮扶动力不足,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信心缺失,导致目前医联体运行过程中中心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作仍然不畅,成为医联体发展运行的阻点和痛点。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多阶段博弈、效率
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TR)是一种新型信号处理手段,它基于无耗、非时变介质中的波动方程不变性,将多个传感器接收信号通过物理或数值的方式反转并回传,使其经过逆向传播后在原始的信号源或目标处产生相干叠加。在电磁波成像领域,时间反演和传统成像技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有效地融合了波的物理传输与阵列信号处理过程,能对环境自适应地完成空时同步聚焦,尤其在复杂传播背景下可以借助多径信息拓展常规阵
小学是学生思想启蒙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为学生输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他们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此期间班主任应在班级内展开德育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等行为习惯,将教书与育人完美融合,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与发展平台,构建健康的德育环境,实现健康、快乐成长。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