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我国铁路进入一个大发展期,客站建设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成为铁路客站设计的主导思想,客站的建设标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的发展,客站“通过性”逐步加强,站场空间逐渐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无站台柱雨棚,无论新建客站还是旧站改造、无论大型客站还是小型客站,无站台柱雨棚开始在全国各地的铁路客站中大展身手,进入一个建设的高潮期。
从2004年北京站改造后建成国内首座无站台柱雨棚,到目前无站台柱雨棚成为中国铁路客站雨棚的主要模式,短短的几年间无站台柱雨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我国铁路系统现有的体制条件下,铁道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这一大的背景下出现的。无站台柱雨棚作为铁路客运的一种新形式,无论铁道部、各个客站使用单位还是设计单位都处在探索阶段,然而,无站台柱雨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建设和使用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无站台柱雨棚进行系统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其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无站台柱雨棚的好与坏、功与过目前尚无定论,在业界也有很大的争论,对此本文不做讨论。本文是在铁路客运站建设大力推广无站台柱雨棚的现实环境下,从建筑设计专业的角度,思考怎样完善无站台柱雨棚的设计。本文通过分析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的发展过程及趋势,结合国内已经建成的无站台柱雨棚实例,对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的利、弊进行分析,尝试得出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的设计策略和原则,希望能够对相关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结构共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第二章主要说明铁路旅客车站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的发展历史及背景;第三章指出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的构成及特征: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对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第五章结合铁路旅客车站的设计实践对无站台柱雨棚的设计进行分析:第六章结论,对本论文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可参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