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切换模式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与环境需求的矛盾,使新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已成为新能源开发和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以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光伏发电输出的高效利用与光伏并网的应用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过程中,引入切换模式,一方面提高光伏发电系统MPPT的效率,另一方面来改善双模式逆变器的性能表现。首先,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光能,提高系统的输入功率,针对前级光伏电池的MPPT问题,在介绍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原理和实现电路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的原理和优劣,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切换式MPPT方法,来解决现有算法在精度和复杂度上的矛盾。通过光伏发电系统仿真模型构建,对所提出的切换式MPC方法与传统MPPT方法进行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切换式MPC方法在MPPT上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然后,为确保双模式逆变器能在并网与离网两种模式间平滑切换,实现最优的电能质量输送,分析了双模式逆变器无缝切换的要求,并对双模式逆变器的结构参数和控制策略进行了讨论,在对双模式逆变器过渡类型和切换过程中产生电压突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使切换过程中电压突变量最小的以电流控制离网作为切换过渡状态的切换方法,并在准PR控制器下对该切换方法进行了仿真。同时针对仿真过程中电压畸变不能完全消除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准PR的切换控制方法,并对非线性准PR控制器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准PR的切换控制方法对双模式逆变器在两种模式间切换的控制效果良好,能够确保光伏发电系统在离网和并网两种模式间平滑切换。最后,前级DC-DC所提出的基于MPC的切换模式MPPT方法,能够实现对系统最大功率点的有效跟踪;而后级针对DC-AC所采用的基于非线性准PR控制器的以电流控制离网作为过渡的双模式切换方法很好的抑制了切换过程中的电压畸变,实现了平滑切换。通过前后两级基于模式切换控制方法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光伏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对光伏发电系统前后两级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其消耗量与日俱增。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混凝土,它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缓解混凝土对自然资源的占
直接焊接的钢管桁架结构,由于节点简洁明快,没有辅助的节点板等构件,更能满足施工设计对于观感的要求,使得该结构在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节点在焊接过程中相贯线
沿空巷道既要受上区段回采工作面采动影响,又要为本区段回采工作面服务,将经受两次回采工作的重复采动影响。巷道变形强烈,难以维护,现有研究成果无法有效地指导工程实践问题,以至大多数的工程问题依然凭经验来解决。本文以小纪汗煤矿11217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深入研究了超前支承压力和侧向支承压力的变化曲线、采空区顶板侧向的断裂位置、受回采影响超前段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超前段支柱工作状态,在总结小纪汗煤矿顶
阵风、台风等作用下,风效应具有明显的非平稳特征。如何描述非平稳风速模型及风效应特性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已有非平稳风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非平稳
基于张量稀疏表示的多维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由于能够保留图像的空间结构,去除冗余信息,深入挖掘隐含在多维图像内部的本质特征,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功应用在图像识别、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的疲劳破坏指的是在重复交通荷载的作用下,在应力未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低于屈服强度的时候,突然发生的破坏。疲劳破坏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材料固有寿命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作为远距离输电的主要方式,其带电作业成为电力作业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带电作业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但是由于作业人员疏忽大意导致的触电事故经常发生,高压输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为经济腾飞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活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已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信息业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艺术类院校不断强化"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基于职业教育背景下,加强对艺术生人才的培养,以期提升艺术生实践应用能力,促使院校向社会各岗位输送
阵列传感技术在识别和检测多种结构相似的物质和成分复杂的混合物方面表现出许多的优点,如识别能力强、准确度高和多样性等。其中,荧光传感器阵列因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