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国民经济保持较高速的增长,通过银行向社会投放了4万亿资金刺激经济发展,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资金进行规模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杠杆率高。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国民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泡沫化、高杠杆的各类经济风险逐步显现,去库存、去产能的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了风险暴露。风险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传导,企业经营困难,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致使银行产生了大量的逾期贷款。银行采取了展期、借新还旧等措施延缓了一部分信贷资金进入不良,另一部分逾期贷款进入不良形态。银行的信贷资产存在不良贷款增长率高,存量信贷资金潜在风险较大,表外业务风险显现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存量余额较高,并且不良贷款增速较快,不良贷款压降压力较大。为此,查阅了中国农业银行历年的年报,通过对比分析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分析中国农业银行历年不良贷款趋势,对公信贷主要投放于传统五大行业,并且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双升”态势较为明显。根据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特征,结合宏观经济发展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受到经济下行影响,产能过剩、高杠杆风险暴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未能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管理有待加强,外部伪造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债务难以落实。信贷投放粗放式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急剧增加,存量不良贷款处置不力,使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面临不良贷款余额基础大,不良贷款新增速度快的局面。为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方面银行需加强对存量信贷资金管理,对正常、关注类贷款加强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防范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通过核销、证券化、行司转让等方式压降不良贷款。然而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时,时间周期长、处置效率低下,未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通过司法诉讼清收不良贷款,司法流程复杂、耗时长,且在财产执行环节方式单一、执行不力,清收效果不佳。部分银行债务难以落实,未能得到有效处置,长期占用经济资本增加值。通过行司转让的不良贷款银行定价能力不强,成交价格低于市场公允价值,不良贷款收回率低下。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支持,政府参与不良贷款处置不够。查阅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文献,根据近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及中央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精神。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控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根据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既要防范不良贷款新增,又要加强不良贷款处置,同时政府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配套司法实践。不良贷款处置要运用传统处置模式:核销、行司合作等方式处置长期损失类不良贷款,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模式,探索开展以证券化、债转股的方式处置预期收回率高的不良贷款,提高不良贷款综合收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