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一个蕴含人口迁移、空间开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的全面过程,是对区域的发展水平、质量的重要量度。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必然伴随着对各类资源的集聚与消耗,尤其是作为城镇发展基础的土地资源。土地是城市建设和扩展离不开的“母体”,土地利用与城镇化过程有着很强交互影响的关系,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能够助力于城市的发展效率,而城镇化质量越高又越能帮助土地更为合理的使用,但在目前的城镇化中难免存在着粗放利用土地,甚至是向耕地要空间的现象,这就启示我们必须要转换城镇化的思路,寻求土地利用与城镇化质量的和谐共生。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重大战略和创造性的思路,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传统城镇化在发展方式和效率上的不当,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当前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方面已然是热点问题,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还不多,对西部落后地区的关注则更少,因此本文创造性的将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结合起来,以甘肃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判断当前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空间分异,对于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将有一定的参考与启示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分析了甘肃省当前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建立了了涵盖4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新型城镇化质量系统涉及28个指标,土地利用效益系统14个指标。结合熵值法,得出2000-2012年间甘肃省以及2000、2004、2008、2012年四个时间截面上14市、州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水平,耦合、协调度,时间、空间差异规律。有以下几点结论:(1)2000-2012年,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土地利用效益得分大致不断上升,2000-2003年增长较缓,而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且多数年份下存在着新型城镇化质量得分的略微超前现象,说明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胁迫作用更强,并没有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两者的耦合程度始终是“颉颃”阶段。协调度逐年升高,由中度失调到轻度失调,再到濒临失调转变,说明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趋向于更为优化的状态。(2)甘肃省14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在2000、2004、2008、2012四个时间截面上是不断上升的,与全省的趋势一致。但各城市差异显著,不平衡的特征还在加强之中。空间分析发现: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中低质量城市为主,并大致以兰州市、白银市为界点,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质量最高为兰州市,最低为临夏州、定西市。土地利用效益格局上也以中低效益区居多,等级差距也比较大。效益最高为兰州市和嘉峪关市,最低则是定西市和临夏州。(3)2000、2004、2008、2012四个年份里,甘肃省各市、州的耦合度均处在颉颃阶段,等级上以中高强度为主,地区间差异不大。协调度上甘肃省缺失了高水平协调的城市,均是中、低水平。各城市均处在失调状态,但协调程度处在不断提高之中,2012年时已没有严重失调的城市,均转为中、轻度失调。递变规律上呈现为“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的演进特点。最后,对当前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状况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两个系统更为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追求城镇发展转型;依托生态文明,注重土地生态开发;中小城镇协调,创造网络城镇系统;区域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