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扩张,城市面临老旧社区的去留问题,基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城市记忆的延续,部分老社区迎来提质改造的发展机遇。当前老旧社区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老社区公共空间缺失和环境质量改善问题;二是建筑风貌保持及传承问题;三是人口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问题。改造的惯用策略是建筑主体的物质性修复与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完善,而作为生活在老社区人群的行为需求及与之相关联的邻里空间却被忽视,老社区的改造多流于外化形象的更新而失去内在活力与生机。该项目以“合肥市炳辉社区睦邻服务中心”为具体改造对象,基于人群结构视角,注重人群结构的行为需求及邻里空间关系。从宏观层面分析社会因素对空间的影响,在保持老社区的文化记忆与建筑文脉的同时,探讨被大众认知并参与的空间组构方式,有效解决老社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多方面问题。从微观层面研究人群、活动和空间三者间的构建关系,以必要性活动为媒介,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鼓励自发性活动,促进更多的交往行为,创建出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的空间业态,激发老社区空间场所的生机活力,让改造后的空间环境更符合人们的交往行为与社会需求。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了解社区的人群结构特征、日常出行轨迹、交往意向及其对公共环境的诉求等,分析归纳出老社区邻里空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人群结构与空间需求的差异化,以此为依据提出完善多方协调的参与机制、人群结构的交互型模式、邻里空间多元共享的改造设计策略。本项目改善了老社区改造所面临的物化表象更新与内在活力的不足,基于社区人群结构行为需求与差异化特点,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邻里空间,让老社区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城市记忆得以延续,平衡老社区社会、经济、文化与空间的关系,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