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高效地靶向富集抗肿瘤药物到肿瘤部位,已然成为抗肿瘤药物运输的关键点。传统的抗肿瘤药物体内运输的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两种方式存在着各自的弊端。最近科研人员发明了一些在肿瘤部位自制靶点来富集药物的抗肿瘤策略,使肿瘤靶向性显著增强。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可以循环靶向自放大的肿瘤靶向策略。本循环靶向自放大的肿瘤靶向策略整合了血管阻断剂CA4、体内凝血级联机制以及聚L-谷氨酸基的纳米药物。首先将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马来酰亚胺-PEG(MAL-PEG)、CA4接枝到聚L-谷氨酸(PLG)主链上;再将此接枝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为纳米胶束;最后利用马来酰亚胺基团,在表面与A15多肽(凝血因子FXIII的底物肽A15:G-N-Q-E-Q-V-S-P-L-T-L-L-K-X-C,X为6-氨基己酸,Q为活性位点)中的巯基的加成反应将A15多肽修饰于纳米粒子表面,这样就制得了PLG160-g-mPEG5000-6/MAL-PEG5000-2/CA450/A152(PPCA)纳米药物。本循环靶向自放大的肿瘤靶向体系PPCA的靶向机制为:PPCA到达肿瘤部位后血管阻断剂CA4的释放会选择性破坏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该部位出血,接着启动了体内凝血机制,凝血因子FXIII被活化,而A15多肽是凝血因子FXIII特异性作用底物,A15多肽就会连结在凝血块上。A15和CA4都在同一纳米粒子里面,A15到达肿瘤组织后又带来了更多CA4,如此循环自放大肿瘤靶向。PPCA体内抑瘤实验效果显著:4T1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对比PPCA及其对照-无凝血靶向的PPCA-N,PPCA组与PPCA-N组经过26天的治疗之后,肿瘤体积的对比已经有了显著性差异(**p<0.01);而PPCA组与PBS组更是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另外,PPCA纳米药物并没有明显的毒性。肿瘤组织分布显示PPCA给药组游离CA4的含量是PPCA-N对照给药组游离CA4的含量的7.5倍,有显著性差别(**p<0.01)。该新颖的自放大靶向体系抑瘤效果显著、靶向富集能力强,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小,因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