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测量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2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弱视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眼病之一,弱视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是研究热点,弱视儿童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正常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是否有差异,目前研究较少,且各家报道也很不一样,目前仍然没有定论。本研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轻度、中度及重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测量,定量分析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值,比较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将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正常儿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以获得两者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病是否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相关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门诊就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78例90眼,年龄4~12岁(平均8岁),左眼42眼,右眼48眼。等效球镜+1.50~+7.00D,按照弱视程度分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组,每组30眼。弱视分组标准:矫正视力≤0.1为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2-0.5为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6-0.8为轻度弱视。随机选择正常儿童56例90眼作为对照组,左眼45眼,右眼45眼,年龄4~12岁(平均8岁),等效球镜≤+1.0D,矫正视力>0.8。所有纳入对象均无眼与全身器质性疾病。经1%阿托品眼膏每日三次连续三天麻痹睫状肌后检查,采用8100型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日本Topcon公司)及带状光检影验光测定屈光度,三周后配镜检查矫正视力。应用STRATUS OCTTM3000扫描仪(OCT)对入选眼进行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扫描,选用Fast Thickness扫描方式,获取眼底图象。扫描仪自动分析获取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值。留取扫描仪测量每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弱视眼与正常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轻中重度弱视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正常儿童右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0.74±11.91)um,左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0.97±15.83)um,左右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儿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3.71±17.58)um,与正常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弱视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2.67±13.24)um,中度弱视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5.34±11.62)um,重度弱视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3.33±11.95)um,轻度弱视组、中度弱视组及重度弱视组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正常儿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没有差异。   2、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没有差异。提示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的形成及弱视的严重程度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没有明显的关联。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和以图论(graph theory)方法,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静息态下丘脑-皮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