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高速铁路的建设为我国长期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空间扩张带来了新的“出口”,高铁站点地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门户”,大量高铁新城新区应运而生。而过度的开发热情背后必定也隐藏危机——站点选址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建设时机与城市跨越发展门槛不匹配等现象频发。诚然,站点地区建设“无序化”现象暴露的是城市政府对高铁效应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不足,但是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中的多元主体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站点地区的发展自然困难重重。因此,对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机制做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选择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政体理论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工具,根据高铁建设的特点,在传统政体理论政府-市场-社会分析中,创新性地强化了铁路部门这一特殊主体,探讨地方政府、铁路主体、市场主体与社会公众在高铁站点地区发展中的博弈关系与权益架构,从外部环境和内生逻辑两方面着手,剖析站点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机制。绪论部分主要是在高铁站点地区发展背景的基础之上,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关研究的综述,据此提出本研究的框架内容。第二章是基于城市政体理论,构建高铁站点地区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城市政体理论的起源、理论体系与发展应用进行概述,对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主体识别,并提出高铁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总体模型,将站点地区的发展机制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两部分,二者相互嵌套,共同作用于地区发展。第三章是外部环境分析,即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对高铁站点地区发展背景的总体解读。认为在政治经济方面,南站地区所在的南京市治理碎片化现象严重,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对规模的扩张保留强烈诉求。在高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高铁逐步向网络化发展,对于站点地区建设,东部地区的新区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对于特大城市而言,高铁站点常常被规划为新兴的城市副中心与城市门户。南站作为特大城市的高铁站在此外部环境作用下,各主体表现出各自的行为特征从而影响南站地区建设的总体发展。第四章探讨高铁站点地区发展的内生逻辑。通过对南站地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将该地区政体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基于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型政体阶段与基于高铁站点地区建设的发展型政体阶段,并总结出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权益架构与内在机制。第五章是对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效应的总结与反思。在这样的空间治理路径下,南站地区由于前期空间预留充分,发展动力强劲,保持着快速的均衡发展。但是消极效应在于产业能级不高,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不协调。在对空间效应总结的基础上,思考站点地区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铁路主体与地方政府之间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地方政府内部决策与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利益的难以合谋以及社会主体的力量薄弱。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对本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正文共约48000字,图表66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