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其内涵广博而深邃,而欲探寻其根源则须要追溯到先秦时代。发端于先秦的传统文化的灵魂直至今日仍然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今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群体性格之中无不保留了古代先民的影子。这些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得以不断传承,如同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传基因,虽然稍有变异,但大多如同黑发黄肤,亘古不变。本文通过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分析归纳,试图从几个方面粗略展现中国先民精神世界的概貌,以期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之根源。本文主要从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及民族群体性格三个方面对先民的精神世界进行解析,并分别归纳其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在从每个方面展开论述时,又以先秦诸子中较具影响力者为入手点,剖析其思想中的相关特质,最后归纳异同,阐述其思想反映出的先民精神世界的特征。第一章,概括先民价值观念的内涵和特点,从义利观、群己观、天命鬼神观三个方面对传统价值观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在义利观上,先秦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墨子提倡义利合一的功利主义;老子提倡全生葆真的隐蔽功利主义;庄子主张义利皆舍的逍遥避世;韩非子主张弃绝仁义的功利主义。在群己观上,孔孟荀皆主张遵循个人服务于群体的原则;墨子强调“兼爱”原则和对群体利益的维护;道家老庄则提倡个体的趋利避害原则,强调攘弃仁义的反异化的人道主义;韩非主张非道德主义的君主专制主义。在天命观上,孔子认为天命具有客观不可违逆性,但并非消极的命定论;孟子给天赋予了道德的属性,认为人性与天性相通;荀子持有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认识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墨子反对命定论同时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天”是具备道德人格属性的主宰,具有赏善罚恶的主观意识;先秦道家把“道”作为天地万物化生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主张“天道”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综上所述可知,先民的价值观主要包含了以下特质:在儒家道德底线维系下的义利取舍;在群体主义原则下对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相统一的追求;在“天”的人格属性与自然属性交错之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先民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而最终又归结为对群体生命价值的珍视和维系。第二章,论述先民认知方式的内容和特点。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其思想中主要体现了感性经验、直觉体悟、整体系统等认知方式,其思维模式以直观意象、类比类推为主要特点。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代表,其思想主要反映了逆向思维、直觉体悟的认知方式。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其“三表法”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先民经验性的认知方式;墨子的逻辑思维异于传统的中国思维模式而与西方形式逻辑相近,因地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消亡。阴阳五行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其象数思维方式体现了直观感性、经验类推的认知方式。综观各家,可知先民的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感性经验、直觉体悟、整体系统、二元辩证、类比类推等模式。第三章,归纳先民的生活态度和群体性格特征。先秦儒家强调内在刚正品格的修养,同时主张外在灵活知变的处世之道;老子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准则,主张以柔弱胜刚强、以“无为”为“有为”的处世方略;庄子主张抛却世俗功利的羁绊,提倡“弃世”保身的处世原则,向往非现实主义的逍遥自由的生活方式;墨子从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现实救世的角度出发,主张以实用主义的原则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面对人生。先秦诸子的处世之道反映了先民坚韧不挠、积极进取同时又乐天知命、自由安逸的现实主义生活态度,体现出先民勤劳质朴、含蓄内敛而又深谋远虑、稳重持久的性格特点。在文章结论部分,概括描述先民精神世界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并阐述先秦诸子思想在构建先民精神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