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脱离的一种表征。至今它仍是困扰世界各国的共同难题。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失业恐慌。受其冲击,处于多重困境的中国,其国内失业形势日益恶化。本选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报纸、期刊等资料为支撑,以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交叉学科知识为理论依托,比较系统地考察了1927~1937年中国城市失业问题。 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凡3章)、结论等三大部分。 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总结前人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间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资料来源、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预期目标。 第一章为“失业概述”。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失业已遍及全国各行各业,以1931年为分界点,中国失业人数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态势,失业者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等口岸城市,尤以传统工业失业最为突出。中国民族工商业自身经济竞争力的先天不足、频发的天灾人祸、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束缚与世界经济恐慌的冲击等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中国失业危机的爆发。弥漫全国的失业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使贫穷更为普遍,而且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国家统治基础。 第二章为“失业结构与失业类型”。主要从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婚姻与家庭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的失业结构,指出,这一时期的城市失业人口以已婚青壮年男性居多数,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职业构成是传统与现代并存。除了分析失业结构之外,还运用经济学划分失业类型的理论,探讨了失业的类型。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城市失业类型以灾难性失业居多数的非自愿性失业为主。 第三章为“以国家为主导的失业对策及其实效”。1927~1937年,国家成为治理失业的主体。社会力量在国家权力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替补作用。虽然失业对策的实效并不十分显著,但这种以国家为主、社会为辅的社会运动,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使失业者再就业的途径日趋多样化,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治理失业的过程中,有关对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行政权威以及多方力量共同协作等特点。 通过对1927~1937年中国城市失业问题的深入探究,既能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百态,又能反映国家与社会为解决失业问题而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折射出政府的作为空间。在当时,以国家为主导的失业对策所取得的社会成效虽然比较微弱,但也不能对国民政府所做的努力予以全盘否定,特别是考虑到民国社会的诸多难题,更应对其治理失业的努力,给予历史的理解与同情。不过,未得到彻底有效控制的失业问题也影响了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南京国民政府的诸多尝试与努力,对后人思考同类问题亦不乏相应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