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寰椎骨折的形态、稳定性及CT表现,提出寰椎骨折的CT分型假说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30例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和收集的临床资料,根据寰椎骨折形态、稳定性及CT表现,提出寰椎骨折的CT分型假说。寰椎骨折分为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两大类,稳定型骨折包括:不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无移位的骨折和无寰枕不稳定型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又分为寰枕不稳定型骨折和寰枢不稳定型骨折两类。寰枢不稳定型骨折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或移位的骨折,根据颈椎CT影像学表现再分为A型骨折(矢状移位骨折),B型骨折(冠状移位骨折),C型骨折(矢状移位合并冠状移位骨折)。三种寰枢不稳定性骨折分别再分为A1、A2、A3、B1、B2、 B3,C1、C2、C3三个不同的亚型。按寰椎骨折稳定性及CT分型重新对上述30例寰椎骨折患者进行分型并记录其手术方式,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1.30例患者寰椎骨折患者CT分型统计结果为:稳定型2例;不稳定型28例:A型5例,其中A1型2例、A2型1例、A3型2例;B型17例,其中B1型13例,B2型2例,B3型2例;C型6例,其中C1型2例,C2型1例,C3型3例。2.30例寰椎骨折患者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28例。手术治疗患者中行后路寰椎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17例,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11例。17位B型寰椎骨折患者中15例行后路寰椎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6例C型寰椎骨折病人中1例行后路寰椎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5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5例A型寰椎折病人中1例行后路寰椎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4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3.30例患者术前脊髓损伤情况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为:E级27例,D级3例。所有患者术后半年均获得随访,随访结果为:除1例因合并下颈椎损伤并四肢不全痪患者恢复欠佳,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寰椎骨折的稳定性及CT分型对寰椎骨折的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按此分型法,术前依据患者影像学表现确定其稳定性及CT分型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中对不同类型骨折进行复位并固定,可顺利完成手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