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佛教文學中,“山居詩”無疑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類別之一。大量以《山居詩》為題的作品,散見於燈錄、語錄、僧傳、筆記、類書、僧詩總集等各種佛教典籍中。唐宋元明各朝,“山居詩”不下千數,乃至有專門的《高僧山居詩》及《續编》這樣的集子编刻印行。這是一個被學界遗忘的中國禪僧的寫作傳統,其作為宗教文學的意義理當受到應有的關注。本論文旨在通過對佛教山居詩的梳理、研究,展現佛教文學中的一個特殊樣態,並由此見微知著,領略佛教詩歌在征引典故、遣詞造句、宗教意義、人文精神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風貌。文章在第一章說明,山居是僧人習禪的一種傳統,在佛教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山中環境幽靜,有利於僧人參禪悟道。且山中生活淡泊,符合清修僧人的喜好。逢當亂世,山居還可以避難全身。從第二章到第五章,文章展現了唐、宋、元、明各時代山居詩的創作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拉開佛教山居詩創作序幕的是唐五代的貫休,但真正啟發了後世創作者的則是寒山。雖然寒山的詩皆為無題,但對後來的山居詩創作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宋代僧人山居詩集中於北宋,除永明延壽之外,其餘人的作品多寫清淡樂道的山居生活,而少涉歷史典故。元代山居詩集中於元代中後期,受當時社會背景及禪風的影響,詩歌側重於對歷史、現實問題的探討,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尋,並表現出思辨特征。同時,這一時期對於人生問題的思攷還影響到元散曲的創作。明代山居詩集中於晚明,常有默坐、兀坐之語,強調內心清淨無塵的境界。由此可見,山居詩的發展是與禪宗思想的變遷相伴隨的,並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有著緊密的聯繫。第六章概括了山居詩創作史中出現的主題類型,即行住坐臥、歷史興衰、參禪示悟、山居樂道四種。在不同的時代山居詩表現出不同的主題側重,如宋代山居詩受洪州禪思想影響多寫僧人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元代山居詩受“真參實悟”的禪法影響加強了對社會現寅與歷史興衰的反思,明代山居詩則因改革弊端的願望而回歸於對清淨寂然的内心世界的追求,而山居樂道的主題則貫穿了從唐代到明代的整個山居詩的創作史。第七章探討了山居詩中所表現的宗教精神。文章以無念的自由身、超越的獨行者、永恒的隱逸情三個方面來概括山居僧人的三種精神追求。即擺脫一切壓抑和束縛而恢複生命本來的自由,在認識了自我與世界之後一種超越塵囂的驕傲的孤獨,和不與王朝政權相往來的孤高淡泊。事實上,這些正是傳統禪精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