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运用口服丁苯酞对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进行治疗30天,观察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旨在观察丁苯酞对VCIND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该药在干预早期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制定严格纳组标准后,收集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MLI)(头颅MRI示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梗)患者97例,分为治疗组61例及对照组36例,经患者知情同意,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即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及改善循环等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分组:非高血压非糖尿病组(A组)、高血压组(B组),糖尿病组(C组),高血压糖尿病组(D组)四组病人,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200mg/次,3次/天,疗程为30天;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后均行MMSE和CDT评分。结果1MMSE评分对比:1.1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丁苯酞软胶囊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而行常规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没有得到改善;1.2丁苯酞治疗组内四个小组MMSE治疗前后比较:A组、B组、C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提示高血压糖尿病组丁苯酞治疗无效;1.3A组差值分别与B组、C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C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组丁苯酞治疗效果较B组和C组明显;1.4丁苯酞治疗组MMSE亚项评分前后对照:记忆力(即刻记忆、回忆能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BP改善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2CDT评分对比:2.1丁苯酞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常规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A组、B组、C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D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丁苯酞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的提高,提示了丁苯酞对阻止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进展为痴呆是有治疗意义的,这为丁苯酞作为早期干预痴呆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2.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影响NBP对VCIND的治疗效果,血压、血糖控制不良降低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