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后监测的临床意义研究

来源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mi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脑胶质瘤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极大的颅内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4.69%。由于其浸润性的生长方式及手术范围的局限性,常不能被完全切除,且术后易复发。常规CT和MR扫描虽能较详尽地提供肿瘤的形态学信息,但对肿瘤术后的检查,有时很难鉴别是肿瘤术后残留、复发还是术后反应性改变或放射性脑损伤,而鉴别二者对临床选择下一步治疗方案至关重要。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imaging)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一种功能成像,能较好地反映组织的血流状态,可通过病灶的灌注参数来判断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从而对术区进行评价。 CT灌注成像是从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一层或多层)进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surface,PS)等参数,通过伪彩处理得到脑组织灌注功能图,用来表现并评价脑组织的灌注状态。所用对比剂作为一种生理示踪剂,可准确反映局部微血管的功能状况,是从组织水平和微循环而获得组织的功能方面的信息。因而CT灌注不仅准确显示常规CT、MRI检查不能发现的超早期脑梗死,同时还能揭示脑肿瘤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目的: 通过对脑胶质瘤术后的临床病例行CT灌注成像,来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后病变区血流状况定量研究的价值,探讨其在脑胶质瘤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应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螺旋CT,对32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行CT灌注扫描。该32例病例中,经再次手术病理或影像学综合检查随访证实复发病例9例,残留病例7例,未复发残留病例16例。使用PerfusionCT专用软件处理,显示血流灌注图,人工勾画6个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获得术区的CBV及PS值,取平均值作为病变区的各参数的绝对值,并用镜面法分别在病变对侧测定正常区域的各相应值,用病变侧参数值比对侧正常参数值得到病变的各相对参数值(rCBV、rPS),并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32例患者中,复发残留组16例,未复发残留组16例,患者基本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复发残留组CBV值12例升高,4例接近正常值,PS值均升高。与术后未复发残留组比较,CT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脑组织区域比较,CT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未复发残留组CBV值7例接近正常值,2例升高,7例降低。PS值11例接近正常,3例降低,2例升高。与正常脑组织区域比较,CT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复发残留组rCBV>2.6者10例,其中最大rCBV为4.01,平均rCBV为2.67。未复发残留组rCBV均小于2.6,最大者为2.14,平均rCBV为0.99。两组间r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复发残留组rPS为6.32,未复发残留组rPS为1.43,两组间r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脑胶质瘤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确定肿瘤术后是复发、残留还是未复发或残留上有重要价值;PS值大小能较准确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与CBV值结合综合判定术后是否存在复发或残留,可以大大提高准确率。
其他文献
秘书工作虽然没有一部秘书法,但有许多法律和法规是可以规范秘书工作的,例如《保密法》、《档案法》等都是各机关单位的秘书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律。除此之外,不同单位的秘书工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兔VX2肿瘤模型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方法: 在20只兔两侧大腿肌肉内建立VX2肿瘤模型,3周后待肿瘤灶长至体积约2cm3备用,每只兔随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