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水中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定量检测及其典型环境地球化学过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钨(W)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无毒、低环境流动性的惰性金属元素,因此作为有毒铅的替代品在工业生产和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其环境健康效应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近20年来钨的毒理学和环境效应研究指示钨具有毒性和致癌性,且在环境中具备较强的迁移能力。天然水是钨存在的重要环境介质,与河水、海水、大气降水等天然水体相比,地热水常具有更高的钨含量,地热水的排泄也常常是周围其它类型天然水体中钨含量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滇-川-藏地热省的热泉排泄汇入作为当地饮用水源的河流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腾冲-龙陵地热区的澡塘河和香柏河,因此,地热系统来源钨的环境效应研究至关重要。与其它类型天然水体相比,地热水独特的水化学特征(例如pH范围广,硫化物含量高)使其中的钨很可能以钨酸盐之外的特殊形态存在,包括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而水中钨的形态则是影响其环境地球化学迁移和归宿的重要因素。然而,迄今为止缺乏针对地热水中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有效定量检测方法,受其影响,也相应缺乏钨的形态对地热系统来源钨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影响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反相离子对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RP-IPC-ICP-MS)系统建立了地热水中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实验详细地探讨了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形成转化规律以及多聚钨酸盐在水-矿物界面的吸附行为,研究了腾冲-龙陵典型地热水在地表排泄后钨的迁移及形态转化,评价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对钨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获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RP-IPC-ICP-MS法优化天然水中硫代钨酸盐的定量检测方法为解决前人基于RP-IPC-ICP-MS法已建立的天然水中硫代钨酸盐分析方法中钨酸盐特征峰形成驼峰以及钨酸盐与一硫代钨酸盐难以辨别而导致定量结果偏差的问题,以12%-35%乙醇代替原方法中的10%-25%异丙醇作为有机相梯度淋洗可有效分离出钨酸盐和一硫代钨酸盐各自对应的特征峰,且通过实际样品钨浓度调整定量环尺寸(W含量>10μmol/L时用200μL定量环;W含量≤10μmol/L时用500μL定量环)即满足天然水低检测限要求又可有效避免钨酸盐驼峰现象。采集地热水样品经过滤、干冰速冻并在-20℃冷冻保存运输至实验室后,在厌氧环境下解冻后,利用优化的色谱及质谱条件下30分钟内完成钨酸盐(WO42-)、一硫代钨酸盐(WO3S2-)、二硫代钨酸盐(WO2S22-)、三硫代钨酸盐(WOS32-)和四硫代钨酸盐(WS42-)的分离和测定。因缺乏商品化的四种硫代钨酸盐的标准溶液,本文以钨酸盐作为各个硫代钨酸盐的标准建立工作曲线(即假定ICP-MS对不同形态钨的响应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0.001~20 m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WO42-、WO3S2-、WO2S22-、WOS32-、WS42-检出限分别为0.82、0.34、0.22、0.79和0.62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4.48%。(2)基于RP-IPC-ICP-MS法建立天然水中多聚钨酸盐的定量检测方法由于缺乏天然水中多聚钨酸盐定量分析方法的相关报道作为参考,在天然水中硫代钨酸盐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测试多聚钨酸盐,结果显示与钨酸盐和硫代钨酸盐相比,多聚钨酸盐在NS1色谱柱上具有更强的保留能力,将乙醇的浓度增加至48%后可测得多聚钨酸盐特征峰。此方法可同时对天然水中的钨酸盐、四种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这六种钨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同样由于缺乏多聚钨酸盐的标准溶液,以钨酸盐溶液作为其它钨化合物的标准溶液,在0.001~2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7),多聚钨酸盐检测限为1.50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4.78%。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为天然水中不同钨形态的定量检测提供一种有效途径。(3)基于UV-VIS法研究水中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形态转化规律与RP-IPC-ICP-MS法相比,前人已建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能够更快速、便捷、经济地分析实验室制备的高浓度(mg/L级别)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基于UV-VIS法测试实验室条件下配制的钨相关溶液,研究结果表明:偏酸性-中性条件是水中大量形成硫代钨酸盐(特别是三、四硫代钨酸盐)的必要前提,且硫代钨酸盐占总钨的比例及硫代钨酸盐的硫代程度随水中S(-II)/W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在酸性条件(pH≤3)且钨浓度较高(W≥5μM)时,钨酸盐会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六聚钨酸盐和十聚钨酸盐,偏钨酸钠溶于水后含有十二聚钨酸盐,在较宽的pH值范围(pH=3~9)长达5天的时间内仍稳定存在。(4)腾冲-龙陵地热区钨的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腾冲-龙陵地热区覆盖了广泛的pH值(2.16-9.27)、硫化物(0-9.8 mg/L)和钨浓度(0.16-296.5μg/L),使其热泉中的钨很可能以钨酸盐、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等诸多形态存在,是研究地热水中钨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理想场地。采用基于RP-IPC-ICP-MS建立的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测试方法,检测采集腾冲-龙陵典型地热区热泉样品钨形态分布,并结合水中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形成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仅在高硫化物浓度且高S(-II)/W摩尔比的中-碱性热泉样品含有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占总钨比例最高分别为89.0%和5.6%;而研究区所有偏酸性热泉样品中均未检测出多聚钨酸盐,可能是由于所采集的酸性热泉样品总钨含量普遍较低从而能够形成的多聚钨酸盐含量更低难以被检测到,但利用UV-VIS法对多聚钨酸盐的识别证明了酸性条件下的确有利于多聚钨酸盐的形成,为酸性热泉样品中多聚钨酸盐的可能提供了间接证据。硫化物浓度和S(-II)/W摩尔比值是控制硫代钨酸盐形成的最重要的水化学因素,硫代钨酸盐的形成促进了水中溶解态钨的总含量从而增加钨的迁移能力。热储流体到达地表以热泉的形成排泄后,在酸性条件下热泉钨明显向热泉沉积物迁移,且其沉积物中铁和钨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但没有检测到含钨矿物,由此推测在酸性条件下多聚钨酸盐的形成及其含铁矿物对钨的吸附作用是热泉钨向沉积物迁移的关键原因,此推测还需要深入研究热泉沉积物矿物组成与热泉中不同形态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提供证据。(5)多聚钨酸盐在水-含铁矿物界面的地球化学行为为深入探究热泉中钨形态和热泉沉积物矿物组成对其地球化学迁移的影响,识别控制热泉中钨的地球化学迁移和归宿的主导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研究区热泉沉积物中主要含铁矿物类型针铁矿(铁的氧化物代表)和黄铁矿(铁的硫化物代表)对酸性热泉中主要钨形态(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针铁矿对多聚钨酸盐吸附容量远高于其对钨酸盐以及黄铁矿对多聚钨酸盐和钨酸盐,且吸附过程中没有生成含钨矿物,针铁矿和黄铁矿中与-OH和-S连接的铁是吸附钨的活性位点,吸附实验前后针铁矿在O1s轨道上Fe-OH和黄铁矿在Fe2p3/2轨道上FeS2的百分含量变化指示针铁矿确实比黄铁矿具有更多的钨吸附活性位点,从而导致针铁矿对钨的吸附容量也大于黄铁矿。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酸性条件下热泉中多聚钨酸盐的形成及其在热泉沉积物中针铁矿之上的强烈吸附是沉积物异常富钨的关键原因。综上,本文基于RP-IPC-ICP-MS法建立的天然水中硫代钨酸盐和多聚钨酸盐的定量检测方法分析了腾冲-龙陵地热水中钨形态的分布特征,深刻认识到硫代钨酸盐的形成增加了热泉中总钨含量,从而提高钨的迁移能力,可能进一步增加钨的负面环境效应;在酸性热泉中多聚钨酸盐的形成且其沉积物中针铁矿的强烈吸附作用可有效地将热泉中有害组分钨固定于地热区内,反之,热泉中钨将具备较好的迁移能力,随着热泉水向热泉区下游汇流,并可能进一步污染热泉区附近的其它类型天然水体。在我国滇-川-藏地热省的热泉排泄汇入作为当地饮用水源的河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钨相关的环境问题就很有可能发生在滇-川-藏地热省的某个地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高温地热系统来源钨的负面环境效应不可忽视。
其他文献
大规模储能技术是解决新能源利用过程中非稳态问题的关键技术。全钒液流电池是极具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然而受钒价格影响,其成本较高,制约了该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化合物是液流电池的理想活性物质,且铁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有助于降低液流电池的成本。基于现有铁基液流电池的研究工作,综述了不同类型铁基液流电池的优势和特点,总结了各类铁基液流电池面临的关键问题及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铁基液流电池的应用情况,并对其
风电是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优化能源结构、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风电装备逐渐向大型化和离岸化方向发展,并由此形成“由陆向海,由浅入深,由固定式向漂浮式”的演变之路.在水深大于50米的深远海域,采用漂浮式支撑基础搭载大型或超大型风电机组是兼顾技术可行度和成本优势的理想选择.如今,大型漂浮式风机已成为下一代深远海风能大规模开发的主力装备,是深化海洋风能开发的先导战略性高端装
本篇论文从质量成本的提出、质量成本的构成、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障碍、质量成本的运行缺陷以及如何来改进质量成本等五方面的内容对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作联系实际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质量成本作为一种质量管理的工具,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适用的,它的存在会引导企业进入质量兴业的旅程,而它的完善对于企业的质量改进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企业而言,由产品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始终占第一位。质量的经济性主要体现为企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生态环保深入人心,绿色建筑引领未来。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标准复杂、示范性不强的问题,围绕8个核心指标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调整机制,为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提供方案。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能源性结构矛盾凸显及大气污染严重,而京津冀腹地的冀中坳陷地热资源丰富,发展地热能可有效优化京津冀地区的能源结构和缓解污染问题,故对冀中坳陷碳酸盐岩热储地热水进行研究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地热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冀中坳陷北部碳酸盐岩热储地热水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分析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水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热储温度特征及区域热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了革命文化题材的作品阅读,可以让学生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从小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美德。红色经典阅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难点,富有厚重的历史。巧用“导图”,理清情节的发展;关注人物,感受成长的过程;聚焦语言,揭开小说写作密码,以这样的方式去阅读更多的红色经典故事,播撒的红色种子必将悄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目的:研究术前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对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
目前对基于“核心素养”建设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的意义已经形成共识,但具体到学科课程中,如何界定和表述核心素养,以及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还存在不少疑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用“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发展主体是学生而不是学科;课程标准架构的是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复合型课程目标体系,其中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描述的是核心素养发展的三个价值领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