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成语中情感隐喻的概念化 ——基于愤怒、恐惧、喜悦的对比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eng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作为人类生活和经验中最基本的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及文化团体中。然而,要将这种抽象的、与个人主观感受紧密相连的现象概念化并表达出来并非易事,为此隐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的隐喻概念从莱考夫/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出发,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而非传统隐喻理论中所认为的偏离正常语言使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人们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且隐喻具有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基于这些特性,隐喻成为解译分析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概念系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切入点。因此,情感隐喻的概念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对于汉德语中概念化隐喻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源域的概念,例如动物、身体部位和方位,而目标域的概念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如情感概念。国内现有的关于情感隐喻的研究以英汉对比为主,而德国学界只有少部分的德语-捷克语或德语-波兰语对比分析。因此,本文尝试对汉德成语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以愤怒、恐惧和喜悦三种情感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德汉成语中愤怒、恐惧和喜悦这三种情感运用了哪些概念隐喻并通过隐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汉德成语中的情感隐喻之间存在哪些异同?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异同?借助从成语词典中收集到的语料,本文先识别所有隐喻化表达的源域概念,而后系统地确定概念隐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所归纳出的汉德成语中情感的概念隐喻及其语言体现,最后尝试对异同点进行阐释。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德汉成语中情感的概念隐喻大体一致。在这两种语言系统中,1、愤怒这一情感的隐喻都使用“热或火”、“气”、“上升或爆炸”、“颜色(红色)”、“敌对势力”和“疾病症状”作为源域。2、恐惧隐喻都可以通过“冷”、“静止”、“腹泻”、“颜色(白色)”、“动物”和“敌对势力”这些概念表达。3、汉德语中都存在喜悦是“上”、“跳舞/欢呼”、“笑”和“疾病症状”这些概念隐喻。4、另外,从整体来看,“情感是温度”、“情感是颜色”、“情感是敌对势力”、“情感是方向”、“情感是疾病症状”和“身体是情感容器”的概念隐喻不仅是跨语言,而且是跨情感存在的。除了这些共同点,汉德成语中的情感隐喻也存在一些差异。1、就愤怒隐喻而言,“味觉(酸)”和“液体”这两个源域以及同一源域“颜色”下的多种颜色是德语独有的,此外“愤怒是气”在汉语里比在德语里更常见。2、在恐惧隐喻中,“恐惧是灵魂的丢失”仅出现于汉语,汉德共有的隐喻“恐惧是动物”在德语中通过兔子,而在汉语里通过老鼠实现,另外与汉语相比,德语有更多源于“恐惧是腹泻”这一概念隐喻的表达方式。3、喜悦在德语里可以通过“光”概念,在汉语里可以使用“花”概念来表示,但这两个源域概念在对方的语言体系中并不常见。4、最后,总体来看,汉语成语中情感隐喻对于人体内部器官的使用比德语更加频繁。汉德成语中情感隐喻概念化的相同之处可归因于相同的身体和日常经验,不同之处则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认为汉语中情感隐喻的相关特点与中国传统哲学“阴阳理论”和中医相关知识如“五行学说”存在一定联系。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的概念系统包括对于情感的概念化,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此外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也在本研究中得到体现。本文有两个创新点。一、方法上的创新:传统的情感隐喻研究依据通过个人直觉的内省法得出的例证进行分析,容易陷入片面和主观性,本论文建立在源于字典的具体语料上,保证了研究的可信度和客观性。二、内容上的创新:日耳曼语学界对于情感隐喻的研究多集中于印欧语系内的对比,德汉跨语系对比分析在研究难度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对汉德成语中的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拓宽了情感隐喻的研究范围,且对德语及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描述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互联网聚集了现实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群体,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文化,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群体冲突。其中,粉丝群体是网络中最常见的冲突群体。传播介质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群体冲突与现实中群体冲突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研究网络粉丝群体冲突对于解释分析网络社会背景下盛行的网络群体冲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兔区匿名贴之争”事件为例,通过对粉丝群体特质的剖析,了解粉丝群体的内部组成与权力结构,探索情感的组织与网络群体冲突的
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显现出下行压力,传统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步履维艰,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等问题。制造业行业内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寻求突破和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然而,传统企业在转型方面,有着行动迟缓、执行力不足、思维方式受限等天然劣势。因此,传统企业要转型,除了进行艰难的自我革新,更可以选择通过投资与并购,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转型。基于
最近发生的“中美贸易战”是国际关注焦点,中美双方除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进行着博弈,在国际舆论领域的斗争也愈发激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内舆论引导和国际舆论领域博弈中,新闻媒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环球时报》“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主流媒体报道重大国际事件议题的框架建构和传播优化提供一些启发本文选取201
本报告基于“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Poly U)SFQ Handbook for Academic Staff(《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生意见调查问卷教职员手册》)”的汉译实践撰写而成。该手册的英文源文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其是一所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经过初步分析,该手册的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均属于信息型文本(根据文本类型理论的分类)。报告进
IT技术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IT项目的管理方式也在社会的变革中不停地发展和演变,但不变的是在每个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总会经历五个阶段:启动阶段、规划阶段、执行阶段、监控阶段和收尾阶段。在每个阶段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中,项目相关方管理始终贯彻其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项目相关方管理是项目成功非常重要的保障之一。在一个项目中,尤其是在多部门协作的项目中,完善的项目相关方管理可以有效促
T公司硬件部门负责产品的设计、市场销售和供应链管理,硬件产品是由外包制造商负责生产的。T公司的新产品上市必需经过工程验证、设计验证和量产阶段。在新产品上市过程中,T公司硬件部门和外包制造商没有在产品的工程验证和设计验证阶段及时发现并解决与设计和可制造性有关的问题,导致了产品在开始量产时的通过率低。T公司硬件部门只能通过增加外包制造商的产能和投入更多的数量才能满足产品上市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产品的制造
通过描写伴侣关系的状态变化及其应对思路,互联网上的伴侣关系文章建构了伴侣关系的不同隐喻形象,为伴侣关系的隐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研究运用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语料,从隐喻分析的角度出发,考察人们思考伴侣关系的认知机制。过往研究中,学者采用隐喻分析的方法,讨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用何种隐喻来构建情感关系,发现了多样化的源域。但是以往研究伴侣关系的关注点在于识别和分析话语中的源域,很少涉及源域之间的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资源型城市,很多矛盾都集中于基层社区。资源型城市社区主要有单位制老社区、商品房社区、过渡型社区和综合型社区四大类,资源型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主要关注点在于就业、社区文化、便民服务等问题。当前资源型城市社区党组织责任边界意识不强、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决策民主化落实不力、互联网平台搭建不完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移,造成了中国现阶段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也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以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面,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新的制度红利成为重要“抓手”。因此,研究户籍制度放开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析该影响的作用机制,对于更好的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贯彻和落实,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户籍制度放开对地方产业结
20世纪30年代,儿童玩具逐渐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在中国古代,玩具几乎得不到社会精英的认同。对此,研究提出的假设是:除了商业因素之外,玩具的盛行也是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媒介宣传造就的结果。而知识分子的意图是通过玩具实现儿童“国民性”的塑造。为证实这一假设,研究以1927年到1937年间的出版的《申报》作为基础而展开。《申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刊,记载了上海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文本分析,研究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