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肝流行面广、传染性强、易于慢性化和重症化,并且以人类为惟一宿主,因此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伤害。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HBV感染肝细胞的机理比较复杂,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控制乙型肝炎传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在HBV感染期间,肝细胞大量分泌20nm的外膜主蛋白颗粒,由细胞系或酵母方法制备的同样颗粒就是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乙肝疫苗经历了乙肝病毒外膜主蛋白(即S蛋白,HBsAg)重组疫苗;乙肝病毒外膜主蛋白、中蛋白(前S2蛋白+S蛋白)及大蛋白(前S1蛋白+前S2蛋白+S蛋白)重组疫苗;乙肝DNA疫苗等几个阶段。这些疫苗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发生率,然而在人体保护率、抗体应答水平、免疫持久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寻找免疫原性更强的HBV疫苗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HBV的外膜由开放读框S基因(S-ORF,核苷酸nt2854-0-832)编码合成,包括3种外膜成分:大蛋白(L),中蛋白(M)和主蛋白(S),它们由1个开放读码框编码,分别使用3个起始密码子和1个共同的终止密码子。外膜蛋白主要是由226个氨基酸组成的主蛋白HBsAg,是携带全部抗原反应性的结构蛋白。M是在S的氨基端扩加55个氨基酸(前S2蛋白),前S2蛋白在外膜三种蛋白成分中的免疫原性最强;L是在M前再扩加108-119个氨基酸(前S1蛋白)。病毒附着于肝细胞,最重要的介导部位就是前S1蛋白的氨基端21-47肽段,前S1/AA21-47区段比较保守,只要这一段完整,变异的病毒就具有传染性。因此,在构建HBV主蛋白疫苗的基础上加入其他蛋白成分,如前S1蛋白、前S2蛋白以及C蛋白等会有助于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乙肝病毒的外膜蛋白在病毒颗粒分泌、附着及入侵新细胞中具有重要的介导作用,而且三种外膜蛋白均有较多的抗原表位。因此,构建同时含有preS1、preS2的蛋白可以更好的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本课题依照这个思路,以获得具有更高免疫原性的HBV疫苗为目的进行基础性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HBV/preS1-preS2-HBsAg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293细胞中的表达。根据外膜蛋白的跨膜特性将大外膜蛋白人为地分为6段并设计了6对引物,经PCR扩增后,分别使扩增产物在前S1、前S2编码区的5’端加入尿激酶原的信号肽序列、6*组氨酸(HIS),3’端加入HA标签的编码序列和EGFP片段。这6段扩增产物含有跨膜区的编码序列。由于HBV前S1的氨基端锚定于细胞膜上,本实验设计PCR扩增产物不含有前S1蛋白氨基端前11个氨基酸的编码区。构建好的载体转染人肾上皮293细胞,以观察绿色荧光,Westernblotting及激光共聚焦等方法检测蛋白在细胞内外的表达情况。最后获得了可以较高表达目的蛋白的HBV/(preS1-preS2-HBsAg)pcDNA3.1/293细胞株,为下一步探讨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第二部分:HBV/(preS1-preS2-FC)、HBV/(preS1-FC)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293细胞中的表达和纯化。根据第一部分的提示和结果设定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连接信号肽与各目的基因,将编码乙肝病毒S1抗原、S2抗原和连接入含有人IgG1Fc段的pcDNA3.1表达载体。其中加入人IgG1Fc段可以提高免疫原性,应对目前乙肝疫苗存在的抗体应答水平和免疫保护率不高等不足。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阳性克隆。最后获得了可以较高表达目的蛋白的HBV/preS1-preS2-Fc、HBV/(preS1-FC)pcDNA3.1/293细胞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