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分别是中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后面哲学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思想的理解,也给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伦理学都有"中庸"思想。而且他们都认为"中庸"是非常重要的德性。他们的"中庸"思想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比如他们都不赞成鲁莽和怯弱,而赞成处于中间的勇敢。但是,他们的"中庸"思想也有很多不同。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把二者进行比较,比如历史背景层面、政治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实践层面,但他们都对形上学层面的关注有所欠缺,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核心概念"德性"的不同理解的探讨有待加强。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庸"思想的比较出发,进而探讨他们对"德性"的理解的不同。首先,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不需要形而上学基础,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那么,道德哲学是否一定要建立在形而上学之上呢?其次,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表现为"适度"。可是他们对"适度"的标准却完全不同。孔子的"适度"是由"礼"来决定的,亚里斯多德的"适度"是由逻各斯来决定的。这种不同不仅仅是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所造成的。亚里士多德对"适度"的理解背后是有他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再次,亚里士多德从生物学角度把人理解为理性的动物,而孔子则认为人是有待完成的工艺品,是学以成人。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德性"理解的不同。最后,从亚里士多德角度出发,孔子的德性观是没有理智德性的。这也是他们的德性理论最为重要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