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宏《喧哗与骚动》中译本厚翻译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82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巨匠,构建了其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扎根美国南方,富含南方特有的传统及文化元素。同时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文体风格而晦涩难懂。如何在深度传递南方文化和保留意识流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异化能够保留源语特色和文化异质性,但可能造成阅读困难;归化方便读者,益于文本接受,但又因削弱源语特性而被诟病,那么厚翻译就起到了一个调和作用。李继宏在其《喧哗与骚动》中译本中运用了如导读、注释和附录等副文本元素,实现了阿皮亚所说的“厚翻译”。该理论提倡译者通过注释和评注的方式将译本置于丰厚的语言和文化语境中,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异质文化。译者在长达23页的导读中全面介绍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渊源及特点、福克纳其人及其代表作,同时还解释了译本中的翻译现象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因而读者在正式进入正文之前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把握。除了长篇导读,译者还添加了 354处注释。根据内容划分,注释包括对文化负载词的深度阐释、对人物及人物关系的介绍、对文本意义及情节的补充说明,以及对福克纳创作技巧的解读。导读在宏观上起着引领作用,而注释则在微观上有利于读者对细节的理解。此外,译者还添加了小说事件年表和时间层次列表,帮助读者理清原文模糊复杂的时间线,更好地理解该小说。本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探讨前人对《喧哗与骚动》中译本的研究、厚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形式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三章和第四章集中于分析李继宏译本中的厚翻译现象,并从翻译目的、预期读者和文本类型出发探讨厚翻译背后的动机,最后通过个案研究进而讨论厚翻译在意识流小说翻译中的功能和限度。作为一种文学翻译理念,厚翻译能够将译文置于一个丰厚的语境中,凸显源语文化元素并且增加译者的显身。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翻译“越厚越好”,正如张佩瑶所说,厚翻译有双重含义。在意识流小说的翻译中,译者的过多阐释会破坏小说的朦胧美并限制读者的解读,因而译者在运用厚翻译时必须做充分考虑和适当取舍。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该研究的发现、不足及建议。本研究以期丰富《喧哗与骚动》的汉译研究,且为其他意识流小说的译介提供启发。
其他文献
学位
明代的边防一直深受“北虏南倭”的困扰,“北虏”对明朝的威胁又远胜于“南倭”。因此,有明一代对北部边疆的经营始终是军事上的重中之重。经过与北边蒙古各部族的反复攻防,最终在明帝国漫长的北部边境线上形成了以各边镇为防御中枢的九边体系。其中,宁夏镇作为九边重镇之一,一直是西北地区防务的重要屏障,并且驻扎了大量的边防军队。后勤补给是边防的重要组成之一,因此粮饷供应作为边备的重要保障,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之间的往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民族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政治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并在逐步探索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工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民族关系较为紧张,西北军政委员会为了传达中央政府及毛主席对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关心及慰问,宣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打破民族隔阂、进一步疏通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解决长期
学位
学位
学位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可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它都不及成人文学引起重视;翻译文学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责,与本土文学相比,却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儿童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双重边缘性预示着翻译儿童文学的边缘地位。本论文探讨的是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数据表明,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是当下英译中国儿童文学中受到最广泛阅读和关注的作品,它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儿童青铜和葵花充满苦难却美好
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五种基本技能之一,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是写作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以整体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的程式语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因为程式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说话或写作的思考时间,实现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以及地道性,不少研究也表明笔语程式语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目前学界对林乐知及其翻译作品已有较多研究。然而,鲜少有学者对其译作《文学兴国策》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文以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为指导,从“教育救国思想”、“晚清教育改革”及“宗教救国思想”三个方面对《文学兴国策》在晚清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从接受环境、译者身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笔述者任廷旭四个角度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189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的《文学兴国策》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发行。此书的
扎迪·史密斯(1975—)是一位杰出的牙买加裔英国小说家和散文家。身为移民作家,扎迪·史密斯格外关注少数族裔的生活,关心移民群体的未来。本文以史密斯发表于2012年的第四部小说《西北》为研究对象。《西北》描绘了伦敦西北区的现代生活。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别是利娅、费利克斯、纳塔利以及内森。基于对四位主人公生活的描述,小说揭露了诸如种族冲突、阶级斗争、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针对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