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对林译小说的批评话语的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54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以时间为纵轴,通过对从新文化以来开始到现在的围绕林译小说所展开的叙述话语的梳理,来展现这些话语建构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机制或者说是时代精神。 在时人普遍认为“实学我不如人,词章人不如我”的晚清,林纾携《巴黎茶花女遗事》横空出世,成为“小说神话"的先行者和实践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林译小说自身的功用在短暂的时间里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介绍西方文学的前栈变成古文的范本。在这期间,小说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林译小说也成为新文学人所诟病的对象。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林译小说逐渐从普通读者的书架上消失了身影,甚至纯粹的研究者也很少论及,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死老虎”,被钉死在革命的刑架上。腐朽落后反动的形象被高校教科书所固化,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坚冰被逐渐打破。林译小说重回人们的视野。这一时期,学人以五四、西方作为逻辑起点来重新审视林译小说的历史功用。而在90年代中期至今,“五四”本身已经成为反思的对象;钱钟书发表于60年代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种热潮中对林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蜂拥而至的各种文化理论中,“现代性”成为学界的主流话语。推之到对林译的评价,也被冠以了“现代性”的名号。西方关于翻译的话语逐渐呈现打破“原著中心论”的趋势,也逐渐影响中国的翻译研究。然而,笔者对这一理论的操作性、可行性持保留意见。孙歌则提出关注翻译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我们不得不同时抵御来自文化本位主义的思考惰性和所谓“全球化”世界描述对地域性紧张关系的遮蔽性。这对于林译小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理论框架。
其他文献
晚明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话本小说已经基本成熟。清初,以众多拟话本作家及其作品集的出现为表征,中国文学出现了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艾衲的《豆棚
看着镜子,李女士觉得自己的脖子怎么看都有点“粗脖根”,用手触摸好像还能摸到“小块儿”在动。越想越害怕的李女士赶忙到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好像总听说这个病,但是究竟是啥病啊?会死人吗?”慌了神的李女士不断地问医生。  恶性发病率不高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主任苏琪说: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一般内陆高发,而且发病率在逐渐升高。甲状腺结节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
期刊
李大娘一年前中风,经过家人的悉心照顾,李大娘从开始的瘫在床上到现在可以自己走路了,李大娘能恢复得这么好,大家都很开心。可就在前几天,李大娘摔倒在卫生间门口,家人赶忙把她送到医院,原来李大娘是二次中风,多亏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却再度瘫痪,可能永远都起不来了。  40%的患者会二次中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神经内科副主任丛树艳说:经历一次中风后,患者及其家属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功能恢复上。其实
期刊
本文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成败归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采取问卷方式对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韩国留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100份,并对统
本文从文体学和文化学两方面入手,对唐宋记体散文进行研究。考察“记”这种在唐宋时期才定型的散文文体的渊源和流变,并按照所写具体内容分析其类别和特征,进而发掘这类文体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