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草原及其毗邻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建设成效尚缺失定量评估。本文选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等指标,运用3S技术,结合ArcGIS和ENVI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和调整前后植被类型空间变化情况、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1984-2004年间每种植被类型的保有率较小,整体每种植被类型变化幅度较大,2004-2015年间,每种植被类型的保有率增加,整体植被类型变化幅度减小,其他(城镇居民等)地区向典型草原转移明显,整体呈现好转趋势。(2)保护区建立前后,植被覆盖度主要由Ⅰ级和Ⅱ级向Ⅲ级转变,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面积以及非常稳定和稳定地区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在保护区调整后,植被覆盖度主要由Ⅱ级和Ⅲ级向Ⅳ级和V级转变,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面积以及非常稳定和稳定地区的面积也呈现了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度正在向着显著增加和稳定的方向发展。(3)保护区范围调整前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面积以及非常稳定和稳定的面积在增加,2000年以后整个保护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向着增加的方向发展的。(4)1984、2004年和2015年三个年份生态保护状况指数(NEI)逐渐增加,保护区范围调整后增加幅度最大,保护区建设成效以及范围调整后保护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