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科技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翻译在整个翻译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市场对科技翻译从业人员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一个特殊的翻译研究和实践领域,科技翻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受到许多学者和翻译从业人员的关注。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中,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对扩大科技翻译研究,重新评介科技翻译的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翻译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Hans Vermeerr和Katharina Reiss提出,是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1984年,Vermeer和Reiss详尽地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语内连贯原则以及语际连贯原则(又称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强调翻译由目的决定。语内连贯原则主要指译文的可读性,而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则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连贯性,即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翻译的目的决定可读性,而可读性优于忠实性,可读性和忠实性同时服从于目的原则。本报告选取马来西亚公共工程部门Jabatan Kerja Raya发布的《道路工程标准说明》(Standard Specifcation for Rod Works)中的一部分作为原文本,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进行翻译实践。报告正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翻译实践选用的原文本—原文本表述精炼、客观、专业,具备科技类文本应有的特点。之后详述了译前准备、初稿翻译及译后校对的过程。本报告以目的论为指导,选取了翻译实践中的实例,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对原文、译文、以及相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在词汇层面的专业术语翻译中,对忠实原则的遵守是确保译文质量的关键,而在专业术语之外的词汇层面,以及句法和篇章层面,翻译过程中对语内连贯原则的遵守则是确保译文质量和可读性的重点。在此前提下,在遇到不同的翻译问题时,需以翻译目的为最高目标,选择词性转化、长句拆分、语态转换等不同的策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报告中的翻译实践具备了较强的目标性。根据目的论三原则,译者在面对具体的取舍选择时,能够以译文的流畅和目标实现为重,而不是强求表面的形式对等或对原文的绝对忠实。本报告根据翻译目的论来探讨科技文本翻译,目的在于为科技文本翻译实践提供一个理论指导,最终提高科技文本翻译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