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一种产品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的降低,可能会被其原料生产、分销、零售、消费、回收等环节的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抵消。各国政府、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纷纷对低碳供应链提出了要求,而且国外一些大型企业也出台企业标准,对低碳供应商选择、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等供应链各个环节做出规定,并引导和鼓励低碳消费。因此,各国的企业竞争正逐渐表现为低碳供应链的竞争。这就给我国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环境、贸易壁垒等方面的挑战,也给我国产业在新的全球供应链的布局中带来机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现有研究更多倾向于对低碳供应链上“点”的研究,而对“面”的研究较少。体现在主要研究低碳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对评价低碳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研究较少。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加剧,尤其是我国身处开放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跨国公司、FDI、国际碳金融、国际技术合作等因素对低碳供应链的发展影响很大,而现有研究很少将上述开放经济要素与低碳供应链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第三,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低碳供应链的环境效益,而对成本效益考虑较少。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并通过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合作、国际碳交易、跨国公司、FDI等开放经济手段,建设既低碳又富有经济效益的供应链,使企业获得环境和经济双重收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第四,现有研究主要是对低碳供应链概念、流程、特点、管理等的理论研究,而对国内外低碳供应链的发展现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现存问题的学术研究较少,对我国如何发展低碳供应链也少有研究,而这些都对我国发展低碳供应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行梳理和分析。
本文首先对低碳供应链理论进行探索,尤其是论述开放经济要素与低碳供应链之间的关系;从低碳供应链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构建评价模型和需求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对国际经贸与低碳供应链的发展、主要国家发展低碳供应链的现状与政策措施进行总结,分析我国开放型经济与低碳供应链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两个成功企业案例进行介绍,一个是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在供应链的生产环节有较高碳排放的情况下,通过卖出企业CERs(核证减排量)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降低供应链的碳排放并获得经济效益;另一个是零售企业,其整个供应链碳排放相对第一个案例的碳排放要低,通过供应商合作、低碳物流、消费者激励、废弃物回收、门店节能等等,用多管齐下的手段降低供应链的碳排放;最后提出我国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供应链的建议。
文章的目标一是对开放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供应链理论进行探索,二是总结我国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供应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如何发展低碳供应链。
本文分为7个章节。
第1章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第2章进行文献综述,对现有的与低碳供应链相关的理论作出评价,试图对开放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供应链的基本理论进行探索,包括其内涵,与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的异同,与低碳产业的关系,低碳供应链的分层和主要减排方式,与国际贸易、跨国公司、FDI、碳金融、国际技术合作等开放经济要素的关系等。
第3章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构建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DEA模型,从低碳供应链上游的角度构建低碳供应商选择流程和指标体系,从低碳供应链下游的角度构建低碳消费的需求影响因素模型,并以北京市消费者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第4章概括国际经贸与世界低碳供应链的发展,对主要国家低碳供应链的发展、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成功企业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开放型经济与低碳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剖析开放经济要素对我国低碳供应链发展的影响,对我国发展低碳供应链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总结,最后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对开放经济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供应链的两个案例进行介绍,这两个案例选自差别较大的行业,分别是生产环节高碳排放的钢铁业,以及相对而言碳排放不高的零售业,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成功案例对发展低碳供应链的启示。
第6章对我国如何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供应链提出对策建议。
最后,第7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开放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供应链理论进行探索,分析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国际技术合作、国际碳金融服务、跨国公司合作等多个开放经济要素与低碳供应链的关系。第二,分析我国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供应链的现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归纳出两种发展低碳供应链的方式。第三,为我国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供应链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大型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甚至遍布全球。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共同关注如何用更少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低碳供应链渐渐受到各国政府、行业组织、NGO、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一个从研发设计、产品供应、到运输、销售、消费和回收的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化,既成为环保的追求,也成为企业竞争的追求。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供应链,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行业和企业标准,加大对我国供应商碳排放的要求,提高产品设计、生产、回收等环节的碳排放标准。我国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压力和贸易壁垒,低碳供应链的发展给我国企业带来了环境与经济上的风险。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各国产业升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环境舞台上实力和话语权的增强,我国产业也在不断融入世界低碳供应链的整合中。在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基地中,往往有一个重要基地就在中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水泥、电子、机械、钢铁、汽车、零售等行业的产品在世界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渐渐产生了低碳供应链的萌芽。借鉴国外发展低碳供应链的经验,我国应该实行国家积极推动、行业密切配合、企业作为主体、消费者加强参与的对策,本着“抓大放小”的理念,对供应链上的高碳排放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具体而言,应构建符合国情的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的低碳供应链战略;化解进出口贸易对低碳供应链的冲击,变阻力为动力;与跨国公司合作并加强监管,积极引进外资;树立企业的低碳供应链意识,规范对外投资中的低碳行为;通过国际碳金融等多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实现低碳供应链的赶超效应;消费者加强参与,逐渐形成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我国低碳供应链的发展,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