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并购德资企业前的“文化审慎法”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并购是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全球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获得协同效应。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市场。目前,国内企业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压力,急需向国外企业寻求经验。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着诸多相似性,加之中德合作历史悠久,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借鉴德国工业的制造经验必然会成为一大趋势。  跨国并购是全球经济热潮,但是成功的几率却不高,实践证明,文化是影响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外跨文化视角下的并购研究集中在分析并购的不同阶段以及并购后的融合。企业在并购前阶段重视文化因素,可以提高并购成功率,有利于并购后的融合。文化审慎法是在并购前出于对文化差异的谨慎,企业对目标企业的文化和自我文化进行审查的方法。国外独立的咨询机构在文化审慎法领域做了不少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而国内的跨文化并购研究集中在并购后如何整合双方文化,缺少文化审慎法的研究。  跨国并购是企业重要的战略措施,有时候甚至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跨国并购的风险很高。笔者认为,企业想主动实施并购策略,仅依靠咨询公司的独立服务是不够的,企业需要增强文化警觉和文化自觉意识。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并购失败几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跨文化能力,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基础。本论文研究中资企业收购德资企业前的文化审慎法,希望可以为中国企业的收购提供一些启发。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初步形成文化审慎法的定义和理解;分析明基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部、北一机床厂并购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和三一重工并购普茨迈斯特三个案例,能够初步建立、完善文化审慎法模型,在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体系上,总结出文化审慎法自查表;在此基础上,访谈了解德国文化、参与过德国企业并购的专家,明确影响中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的文化因素,最终完善文化审慎法模型和自查表。
其他文献
媒体语言是媒体交际的基本工具,是媒体构建世界信息图景的基本工具。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语言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媒体语
托尼·莫里森是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和散文着重于改变非裔美国人处于社会边缘、沉寂无声的现状,促进美国人与非洲人之间的了自我解和相互了解。托尼·莫里森
阔别家乡十多年的女艺术家古仪带着这几年来创作的一百幅作品,来杭州举办大型个人画展。  古仪(原名励国仪),是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儿媳,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夫人。她少年时代与潘公凯同时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附中生活开始了她对艺术之梦的探索和追求。尽管因“文革”她的求学生涯充满着艰辛和挫折,但是回忆起附中生活,她仍十分愉快地说:“虽然那时没有很多可看的画册,我们仍从学校图书馆找出前苏联列宾、苏里
本刊讯记者李晶晶报道:10月22日,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系列讲座”在中办俱乐部开讲。曾为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香薷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开始彰显其不同的应用价值。分析了香薷的传统栽培技术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对于其综合应用方面及发展前景进行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