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从总体上看,开发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但是从个体上看,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开发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的开发区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在沿海开放城市中,泉州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但开发区的创建、发展方面严重滞后,这是很不正常的。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泉州在海峡西岸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重新审视开发区在泉州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使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本文依照如下逻辑展开: 1、从城市化与开发区的相关性切入,分析开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及其根据,探讨中国开发区成功的机制和失败的原因; 2、回顾泉州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成效、存在问题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开发区建设的影响,探讨其发展与泉州的城市地位不相称的原因及其转折点; 3、结合泉州的城市功能定位与规划调整,针对开发区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好发挥作用提出战略对策,确定其布局、突破口和有效推进的战略举措。 城市是一定区域资源和要素的空间系统,而开发区是为实现一定经济目标而创建的政策性园区,二者都是工业化的产物,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成长规律,但后者的政策性因素和人为推动因素更为明显。在城市化进程中,开发区在加速城市的集聚过程、实现人口的空间转移和促进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开发区的辩证关系,促进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开发区的“特区”效应(政策因素+创新因素)的叠加,是开发区成功的决定因素,而脱离城市的“飞地”现象和只注重政策却忽视自身体制机制创新是大多数开发区不成功的原因。 泉州的开发区对促进城市空间集聚和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创建较晚,且发展慢、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引资外向度低,原因在于其城市的战略定位比较模糊,以及对开发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机制认识不足。 新一轮的泉州城市总体规划,在战略上第一次明确了环湾发展、建设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在空间布局上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也为泉州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定下了基调。因此,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分区为依据,统筹和调整开发区的布局,并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需要,增设各种类型的新开发区。同时,应着重从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北翼新区、南翼新区等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区域中选择战略突破口,进而影响和带动开发区的整体发展。在具体操作上,要适度超前建设道路交通体系,缩短时空距离,密切开发区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要拓展和完善“一区多园”模式,并根据开发区的布局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切实统筹好区域城乡发展;要提高开发区的行政地位,争取更多的扶持配套政策,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运作空间;要强化市场导向,大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探索、实行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