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结膜径路建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m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目前建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 TON)动物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制作方式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成功率低,损伤定量不统一等。本课题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采用新的手术径路(不开颅、不开眶、不离断直肌)钳夹视神经,建立一种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针对性强的不完全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为相关研究中建立动物模型提供依据。  方法:  以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严格遵守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8只白兔平均分为三组,经结膜径路在上下直肌外缘间上三分之一处向眼球后方分离探寻视神经,用5号蚊式血管钳距视神经头2-3mm处钳夹视神经(止血钳均紧到第二齿),三组分别钳夹25s,50s及75s,所有模型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自身正常左眼作为对照。术后观察双眼瞳孔及眼底情况,并于术后1d,3d,7d及14d分别记录各组白兔左右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F-VEP)的波形及P1波的绝对潜伏期和绝对波峰值,对检测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造模总体成功率为83.3%,具体情况:术后50s和75s组白兔各死亡一只,其中50s组为术后麻醉尚未清醒即死亡,75s组为术后3h死亡,考虑是动物自身对麻药耐受能力较低引起;25s组右眼发生感染1只。  2.其余白兔术毕麻醉完全清醒后,右眼均表现出瞳孔散大,传入性瞳孔反射异常(即RAPD阳性);左眼瞳孔大小与术前无差,直接对光反射正常。  3. F-VEP的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术后1d、3d、7d、14d三组(25s组、50s组、75s组)白兔右眼P1波的绝对潜伏期较各自左眼(正常对照眼)均有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25s组和50s组右眼P1波绝对波峰值较各自左眼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5s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d、7d、14d三组右眼P1波的绝对波峰值较各自左眼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F-VEP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同一分组不同观察时间的比较:25s组右眼绝对潜伏期增长值和绝对波峰值降低值从术前到术后第7天各检测时间点间呈增长趋势,第7天到14天呈下降趋势;50s组从术前到术后第1天大幅度增长,从第1天到14天呈小幅度直线增长趋势;75s组术前到术后第1天大幅度增长,从第1天到14天各检测时间点间呈上下小幅度浮动。  b:同一观察时间不同组间的比较:术后第1天各组间绝对潜伏期增长值和绝对波峰值降低值25s组<50s组<75s组;术后第3天25s组≈50s组<75s组;术后第7天绝对潜伏期增长值50s组<25s组<75s组,绝对波峰值降低值25s组≈50s组<75s组;术后第14天绝对潜伏期增长值25s组<50s组<75s组,绝对波峰值降低值25s组<75s组<50s组。部分P值大于0.05,考虑由样本量较小导致,具体分析结果见正文。  5.术后眼底情况:各组右眼眼底血管无明显改变,视盘颜色稍变淡,水肿不明显。  结论:  1.本方法可成功制造出不完全性损伤的 TON动物模型,且该法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2.轻度视神经损伤早期VEP P1波的绝对潜伏期延长,但绝对波峰值不一定会降低;当视神经遭受较严重的损伤时早期就会表现出 P1波的绝对潜伏期延长和绝对波峰值降低。  3.绝对潜伏期增长值和绝对波峰值降低值与损伤程度有关,损伤越重改变值越大。
其他文献
本文分两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能谱CT对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和分析CT能谱成像在胰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
前言:  放射性肺损伤是对胸部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引起的肺部并发症。目前无论是采用普通放疗,还是适形、调强等精确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它已成为制约胸部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