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差距的测算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ga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区差距问题逐渐成为全世界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我国又是一个国土大国,地区差距问题尤为明显,然而由于各地区间的物价水平间存在的显著差距,影响着地区差距的真实测算,同时也影响着许多经济指标的精确性。本文借鉴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ICP项目)的购买力平价法,以上海地区为基准,分别计算2000、2001、2002、2003和2004年我国各省(市、区)的购买力平价,并利用五年购买力平价的平均值对2004年各省(市、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计算2004年30①个省(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比较修正前后我国地区差距的测算结果。结果显示,2004年修正前的基尼系数是0.32,经PPP平均值修正后的基尼系数是0.286,修正前比修正后高0.0333;修正前标准差是8366.9,修正后是8308.1,修正前比修正后高58.8;修正前的变异系数为0.63,修正后为0.54,修正前比修正后高0.09,高出14.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地区间物价水平的差距确实影响地区差距的测算结果,如果在研究中不考虑地区间物价水平的差距[1],会高估我国的地区差距。本文主要借鉴了区域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地区差距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剔除地区生产总值核算中地区物价水平因素的影响,重新测算了中国地区差距的真实水平,为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分为三部分:一、文献综述。第一部分首先对地区差距测算指标进行研究,介绍了测算地区差距的多种计算方法,如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并详细总结了研究领域目前的实证研究成果。二、方法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购买力平价法和地区差距测算方法等相关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生产总值的生产核算和现价核算、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内容梗概及计算方法,最后介绍了地区差距的测算指标和方法。三、我国地区差距的综合测算。第三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板快,首先介绍样本选择原则,对所选样本进行了简单说明;然后利用已有指标查询数据测算购买力平价值,最后利用购买力平价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修正,求得修正前后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的实际数值,比较前后数值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