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又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的上消化道症状,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烧心为主症的疾病。本课题通过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病因机制和新加坡区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包括古代医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和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以新加坡马光医药集团中医门诊12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对新加坡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患者男女比例为1:1.60,年龄最大77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2.77,中位数为43岁。年龄分布以40~4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27.2%,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占24%,两组共占51.2%。2.病程以1~5年最多(44.8%),其次是小于1年的(38.4%)。3.患者诱发因素以工作压力为最常见,占24.8%。4.患者中有明显饮食偏嗜者,高达63.2%。5.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占48.0%,其发病率为体力劳动者2倍。6.FD主要症状以胃脘或脘腹胀满为主,占95.2%,次要症状中以嗳气、倦怠乏力、口干、情志失调最为常见,出现率分别为93.6%、60.8%、57.6%,42.4%。7.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为多,分别占34.4%和30.4%,其次为脾胃湿热型和寒热错杂型,分别占16.0%和12.8%,而饮食停滞型最少见,仅占4.8%。8.性别在不同中医证候的分布中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30.01),女性患者肝胃不和型较多,脾胃虚弱型次之,而男性患者脾胃虚弱型明显较多,脾胃湿热型次之。9.诱发因素在不同中医证候的分布有极显著性差异(P30.01),肝胃不和型的病因以工作压力和情绪失调为主;脾胃虚弱型的病因以冷饮、劳累和工作压力为主;脾胃湿热型、饮食停滞型、寒热错杂型的病因都以饮食因素为主。10.在不同中医证候分布中年龄、病程及主要症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加坡区域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具有以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病因病机特点: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弱证为主。2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诱发因素有关。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病程及主要症状无关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以胃脘或脘腹胀满、嗳气、倦怠乏力、口干、情志失调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