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全集:建筑(3)》(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家之间的战略性对话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日渐频繁,每个国家都想借此让本国文化走向世界。本次翻译实践选自《林徽因全集:建筑(3)》的第六章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大同云冈石窟中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本报告旨在向目标语读者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本次翻译实践是在皮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原文本属于说明文,以信息型文本为主,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基于语义翻译方法和交际翻译方法,采用多种翻译技巧。在案例分析部分,作者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就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综合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剖析,并得以解决。词汇层面,由于古建筑涉及诸多中国文化词汇,而且汉语是动态性语言,主要从文化负载词、数字和动词三方面深入解剖。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注释和直译加脚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对于具体和泛指的两类数字,作者主要采用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动词方面主要通过词性转化的翻译技巧实现更加地道的表达。在句法层面,作者分析了汉语结构松散、句尾重心、主语缺失等特点,从三方面进行剖析,采用直译、重组和合并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语篇层面,作者采用增译、照应、替代等实现了目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次翻译报告共包括五章节,其中,译前、译中、译后以及案例分析部分在整个翻译报告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作者欲为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国门贡献绵薄之力,并通过总结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以期为将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翻译人员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我院信息系统网络的现状,对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包括机房环境与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业务系统、安全管理等。并从管理、技术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
3月29日下午,陕西省体育场内人如海潮,陕西汉斯国力队荣升甲A后首次与甲A五届盟主--大连实德队的一场激情碰撞将在这里上演.这既是本轮甲A联赛最精彩的一场比赛,也是一场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