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水电开发与建设模式的创新是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水电建设管理制度变迁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为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特征的渐进式创新,另一方面,则是观念、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改革了“自营式”旧模式、创立了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模式”这一现行主导模式,从而促进了水电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施工技术与管理的进步。
在水电开发与建设的20多年实践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人们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对制度变革的关心上,加上水电工程本身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在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远没有经济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来得迅猛和彻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水电开发与建设管理变革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
从国内外电力工业和水电发展状况与形势展望这一宏观视角出发,先对国外通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然后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全面地回顾了我国水电建设管理的改革历程,提出了今后的创新方向。其中,初步构建了未来大型水电工程、中小型水电工程及民间投资水电项目的建设模式选择方案,提出了水电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建议,对水电资源开发权的授予、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水电开发与移民安置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并对论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和结构安排进行了交代。
第二章,电力工业改革与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本章从分析世界电力工业从垄断到竞争的改革潮流展开,回顾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改革历程,提出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导向应是有序和有效竞争。最后,对我国水电开发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水电开发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国际通行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在我国的发展。从研究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方式出发,对国外工程建设管理通行的模式,如传统模式(TM)、施工管理服务(CM)模式、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工程项目管理(PMC)模式以及建造-运营-移交(BOT)模式等,从含义与基本特点、适用范围、演变方式、典型组织结构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展开分析与评价。对近年来国际工程公司的发展态势与特征和工程投融资和建设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新型模式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EPC和PMC模式代表了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发展的主流方向。最后,对上述各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第四章,中国水电建设管理的改革历程。从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入手,从鲁布革冲击-中国水电建设管理改革迈出的第一步谈起,对中国水电建设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成功范例,即二滩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水电建设管理现行主导模式的形成以及90年代中期以来对其认识的深化,其主要绩效及存在的缺陷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第五章,我国水电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本论文的核心篇章之一。从引入创新一词的含义出发,做出了水电建设管理以往的变革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制度创新的判断,而现行主导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的发展,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创新的主要方向是:首先,应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分类选择适宜的建设模式。其次,应根据工程规模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第三,应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现代投资和项目管理企业。第四,应大胆借鉴和利用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结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管理模式。第五,应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和工程总承包公司。本章还对国有控股大型水电工程开发与建设模式的创新、民间资本投资水电建设模式的选择以及发展水电行业国际型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等事项进行了专门论述,提出了对策建议。
第六章,水电开发投融资模式创新。从水电开发投融资现状谈起,提出了水电开发投融资体制创新的重点,并着重对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引入民间资本的模式,以及鼓励民间资本以联合、联营、集资、入股和控股的方式参与水电建设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七章,针对当前水电开发几个热点问题的政策建议。对水电资源开发权的授予、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水电开发与移民安置等几个热点问题,提出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综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对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传统模式的改革历程进行了新的诠释笔者将我国水电建设管理模式的改革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称之为传统体制阶段。第二阶段,以贯彻和推行鲁布格建设管理实践经验为主要标志,以试行经济承包制开始对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实践,称之为新体制萌芽阶段。第三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设管理体制的新阶段,称之为新体制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远未结束。
2、结合实证案例研究,在对我国目前水电建设管理主导模式的形成过程、绩效和局限性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现行主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进一步创新的阻碍这一观点。
3、对国外通行的工程建设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并进而提出了未来工程建设模式演变与发展的方向:由设计施工相分离的传统模式下的业主自行管理,向设计施工相协调模式下的业主代表方式转变,并进而再向设计施工一体化下的专业化代建方向转变。在一些特定的项目中,还将更多地利用融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融资代建方式。其中,EPC和PMC模式代表了发展的主流方向。
4、从投资主体的角度,将当前我国的水电投资主体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国有控股投资为主的新型国有水电开发(投资)企业。二是以民间投资参股或控股为特征的混合所有制水电开发企业。进而认为,在大型水电项目开发建设中,今后应结合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开展以渐进式创新为主的制度创新。对于中小水电的建设,则应该更多地让民间资本介入,甚至由民间资本控股。在这类项目建设中,不宜自行成立项目管理机构直接管理项目,而应该选择结合中国国情的EPC管理模式,PMC与EPC相结合的模式以及“融资代建制”等模式。
5、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将带来建设管理模式相应变革的观点。提出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电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提出应根据投资主体和规模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提出在水电建设领域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民营资本等参股的现代投资和项目管理企业。
6、系统地提出了水电投融资创新的方向:即建立项目市场,积极发展项目融资,鼓励和促进电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新应用BOT、PFI、PPP等新型融资模式,建立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在流域开发中应多采用捆绑式融资方式,规范和简化项目核准程序等。
7、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分析,指出水电建设管理以往的变革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制度创新,而且是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的创新过程。今后,水电建设应更多地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自发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才能把水电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继续全面推向深入。
尽管本文在上述方面有所创新,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精力和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的约束,该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首先,在提出水电建设管理模式未来的创新方向这一问题时,有必要先行对我国水电行业各类企业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而提出符合现实要求的创新举措。本文对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及相关评述还有待加强。其次,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国外通行工程建设模式时,因收集的资料涉及到诸多的工程领域,故只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总结和评述,对于专门的水电工程案例的评述则稍显不足。再次,由于篇幅所限,对于当前水电开发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措施是否可行亦有待实践检验。总之,该论文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这将成为本人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持续关注的一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