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因素时空关联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tag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沿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是推动其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2015-2019年黄河沿线71个主要地级城市(州、盟)空气质量指数(AQI)及6种组成污染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反距离权重法、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等,结合二维与三维可视化,探究了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异常变化、空间集聚特征。以2016年和2017年黄河沿线61个主要地级城市为例,基于城市AQI与社会经济数据,构建沿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标体系,引入BP神经网络改进DEMATEL模型,识别分析了空气质量的关键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引入OLS和GWR模型结合二维与三维可视化,探究了空气质量与关键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空关联特征。依据研究结果,讨论了改善黄河沿线城市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2015-2019年研究区空气质量逐年好转,O3逐渐取代PM10成为年度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总体呈“秋好冬差,春夏居中”季节性特征,且有冬季逐年变好,夏季逐年变差趋势。AQI月均值呈“W”型分布,1月空气质量最差,9月空气质量最好;O3浓度呈“倒V”型分布,重点调控月份为5-7月,PM2.5、PM10、SO2、NO2、CO等5项污染物呈“U”型分布,重点调控月份为1月和12月。(2)空气质量总体呈“西好东差”空间分布特征,各地区AQI均值随年份变化有不同程度下降,下游地区降幅最为明显。空气污染区域呈“冬大秋小,春夏居中”特征,8、9月份最小,12月份最大,重点调控月份为1、2、5、11、12月,重点调控区域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城市及甘肃、宁夏的部分城市,5月份还需重点调控上中游交界处内蒙古的部分城市。(3)空气质量年度异常变化局部特征明显,上中游及中下游交界处不同年份存在空气污染相互输送的变化规律。季节与月度异常变化相似,均存在“全区一致”和“东南-西北型”两种变化规律,空气污染3-7月份存在东南朝西北方向输送的变化规律,其余月份存在西北朝东南方向输送的变化规律。(4)空气质量在年、季节、月尺度下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特征随年份变化先减弱后增强,随季节交替持续增强,随月份变化波动明显。AQI高值主要集聚在东部下游城市,低值主要集聚在西部上游城市。高值集聚范围随年份和季节波动变化,5月呈西北-东南地区双中心分布,其余月份在东部地区呈单中心分布。低值集聚范围随年份和季节变化总体增大,春季最小,冬季最大,1、2、12月呈西-北地区双中心分布,其余月份在西部地区呈单中心分布。(5)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人均GDP为空气质量的强驱动因素,是调控空气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AQI呈正相关,重点调控区域为甘肃、宁夏和陕西南部的大部分城市;人均GDP与AQI在2016年主要呈负相关,2017年主要呈正相关,重点调控区域为青海、甘肃、宁夏及陕西西部的大部分城市。(6)工业用电总量、公路货运量为空气质量的强特征因素,与AQI主要呈正相关,是调控空气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工业用电总量回归系数由北向南逐渐减弱,重点调控区域为甘肃、宁夏、陕西西部的大部分城市及山西、内蒙古北部的部分城市;公路货运量回归系数由西向东逐渐减弱,重点调控区域为甘肃、宁夏、陕西的大部分城市及山东、河南的部分城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埃洛石纳米管(HNTs)和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分别作为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被广泛研究。它们通常和不同溶剂或聚合物形成复合体系使用,其在溶剂或聚合物中的分散性优劣显得尤为重要。纳米材料改性前后的表面状态对其分散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如何确定一种参数用以表征纳米材料改性前后和分散性之间的相关性仍然是个重要问题。Hansen溶度参数(HSPs)可以用来描述不同材料之间的
日盲紫外探测由于在军事及民用领域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基于超宽禁带半导体的日盲紫外探测器阵列更是研究的热点。作为超宽禁带半导体的一员,金刚石不仅具有5.47 e V的超宽带隙(位于日盲紫外波段),还具有优良的抗辐射能力、高的载流子迁移率(>2000 cm~2V-1S-1)、最高的热导率(>2000 W m-1K-1)、高击穿电场(>10 MV cm-1)以及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等,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但是可再生能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续性使其利用率较低,有大量可再生能源转换的电能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利用而直接散失掉了。因此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将电能转化为可存储的能量。氢气具有热值高、燃烧无污染等优点,使得其成为合适的能量载体。利用电解水制氢可以实现这种能量转换,制备高效率、低成本、高稳定性的水分解催化剂则是推动这种能量
随着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传统石墨类锂电负极材料难以满足储能市场的迫切需求,亟待寻找能提升石墨类电极容量的活性材料。硫化铁(Fe1-xS)、硅(Si)等活性材料的理论比容量较高,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电负极材料,但因其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等问题,难以广泛应用。研究者们一般通过网络骨架设计、空隙空间处理、致密化工程和表面改性四种碳结构设计方法来改非碳活性材料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等问
近年来,粉土地区城市路面塌陷事故频繁发生,不仅损坏了城市路面结构,而且对周边建筑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所有的路面塌陷事故中,由管线泄漏引起土体渗流破坏进而导致的路面塌陷占较大比重。然而,现阶段针对管线泄漏引起土体渗流破坏的系统性试验研究相对较少,土体的渗流破坏机理和关键影响因素仍不明晰。因此,研究管线渗漏引起粉土地层渗流破坏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管线泄漏引起粉土地层路面塌陷事故
能源存储技术在近几十年取得了进展性的突破,其中锂离子电池(LIB)具有能量密度大,循环稳定性好等各种优点,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多个方面。然而,因为锂资源供应有限,使其可持续性受到影响,锂矿价格的不断上升也影响了锂离子技术的发展。为了缓解这些问题,需要着重研究替代性的能源储存系统。其中,钠和钾在地球上的矿产资源丰富,价格远低于锂。钠离子电池(SIB)和钾离子电池(PIB)具有和锂离子电池相似的性质,
学位
清洁能源的发展与使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电解水制备清洁能源H2是未来大规模制氢的最佳途径之一,但目前商业使用的电催化剂普遍为Pt、Ir、Ru等贵金属催化剂,其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推广。因此研发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对电解水大规模制氢有重要意义。二硒化镍(NiSe2)和二硫化钼(MoS2)由于其储量丰富、低价易得、催化性能好等优点而备受瞩目。本论文以NiSe2和MoS2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纳米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