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贡献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加快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显然中国经济的持续性成为世界所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投入、金融发展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等生产要素的贡献作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贡献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区结构问题。研究实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及中国三大地区1978-200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和中国经济现实基本吻合。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总量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增加会带来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投入增加。(2)无论中国整体经济水平还是地区结构水平,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要素弹性之和都小于1,这就表明中国整体经济和地区经济规模报酬递减,即缺乏规模经济效应。(3)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低下,而且在1978-2008年这三十年中还出现一半多的负数,可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多么的低,也就说制度、技术进步、科技教育、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甚微。(4)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金融与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发展水平非常低下,无论是金融制度创新还是金融产品创新,都是十分落后的,对中国经济推动作用十分有限。而90年代末到2008年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作用仍然是有限的。(5)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研究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确实存在着巨大差异,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就业与资本投入,东部都明显优于中部、而中部又优于西部,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呈阶梯状,与中国西高东低的三级地势刚好相反,是东高西低。研究结论说明,中国经济要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现有的体制和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贡献作用。
其他文献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1978-2007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近10%,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也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
本文详细介绍了.NET平台与Flash动画的若干交互方法,以实例说明利用Flash ActiveX如何实现基于.NET平台与Flash的多媒体应用程序集成开发.
病历摘要(见第9期503页。) 临床讨论情区医生甲本例系一25岁男性,临床上有以下特点——左上腹持续性疼痛,逐渐增大的腹块,呈弛张型发热,脊髓病变,全身衰竭,经骨髓象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