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黏附G蛋白偶联受体GPR110是一种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表明,在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中呈现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一种癌基因。然而,该基因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检测三种亚型Ia期肺腺癌病例中GPR110表达水平,结合病例生存情况,揭示GPR110的表达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GPR110在肺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标本来源于上海交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黏附G蛋白偶联受体GPR110是一种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表明,在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中呈现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一种癌基因。然而,该基因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检测三种亚型Ia期肺腺癌病例中GPR110表达水平,结合病例生存情况,揭示GPR110的表达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GPR110在肺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标本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切除标本库。根据病理亚型,选取90例Ia期肺腺癌石蜡标本,10例良性对照(炎症)石蜡标本,其中包含30例伏壁生长型肺腺癌标本(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和以伏壁生长为主的浸润性腺癌)、30例以腺泡样/乳头为主的浸润性腺癌标本、30例以微乳头/实体为主的浸润性腺癌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石蜡标本中GPR110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组蛋白表达量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组织病理亚型、肿块大小、性别、年龄等资料,分析GPR110表达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三种亚型患者5年生存率情况与临床各因素数据,分析对患者预后有影响的危险因素;绘制三种亚型生存曲线,分析患者5年生存率与GPR110表达差异的相关性。传代培养人肺腺癌H1975细胞和H1299细胞,用携带过表达GPR110质粒和si GPR110质粒的慢病毒,感染细胞系,过表达和下调GPR110;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和干扰后GRP110的表达情况;运用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过表达组与下调组侵袭细胞的数量,以研究其侵袭能力;利用体外划痕实验,观察过表达组与下调组细胞迁移能力。结果:实验结果表明GPR110蛋白在不同亚型Ia期肺腺癌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差异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无相关性(p(29)0.05)。经COX回归分析,病理亚型对患者5年生存率产生影响,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合临床预后情况,GPR110表达量较高的微乳头/实体组肺腺癌病例,其生存率较低;GPR110表达量较低的伏壁生长型肺腺癌病例,其生存率较高;GPR110基因过表达后,人肺腺癌H1975细胞和H129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有所增强;GPR110基因表达下调后,两组细胞株迁移、侵袭能力有所抑制。结论:GPR110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肺腺癌肿瘤的病理亚型密切相关,并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GPR110基因能促进肺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提示其可能参与肺腺癌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COS对骨肉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方法:通过酶-膜偶联技术降解壳聚糖以制备COS,采用FITR、HPLC、MSI-MS检测COS的理化特性,通过CCK-8、集落形成实验、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COS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OS诱导骨肉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构建m RFP-GFP-LC3腺病毒及通过TEM直接观察自噬
背景:白介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不同白介素发挥抗肿瘤或促肿瘤作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诱导T细胞衰竭而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研究表明在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瘤中,白介素6可上调PD-L1表达水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白介素12A、白介素6和PD-L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明确白介素6是否参与甲状腺癌PD-L1
目的:总结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影响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总体生存预后和亚型转化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找出影响肿瘤复发、预后及亚型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5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完整切除率达88.5%,术后复发率5
目的:外泌体及其内容物与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外渗、免疫逃避、亲器官性定植等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可能是潜在的肿瘤转移早期标志物。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肺癌患者骨转移前后血清外泌体中mRNA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并初步验证可用于肺癌骨转移诊断的血清外泌体mRNAs,为肺癌骨转移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室基础数据。方法:选取3例肺癌患者骨转移前后的血清标本,分离外泌体,提取RNA,行转录组学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属于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目前已知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不良预后有关。近年来FLT3激酶抑制剂的开发与引入为FLT-ITD阳性AM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由于多种酪氨酸激酶受体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单个抑制剂治疗往往显示出选择性不强、耐药性和药物有效率低的缺陷,为此临床上需要寻找克服FLT3激酶抑制
目的:前期宏基因组检测表明酿酒酵母相对丰度在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显著降低,结合已有的少数体内外研究提示该真菌或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本课题旨在验证其相关性并对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本课题首先利用临床收集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健康对照粪便样本提取DNA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 R进行回顾性研究。后对57BL/6野生型及APCMin/+小鼠在清肠或不清肠的情况下灌胃酿酒酵母8周后分离肠上皮细胞及固
目的:富集骨肉瘤干细胞,构建其转录组m~6A修饰谱,并进一步分析骨肉瘤干细胞和其亲本株之间存在的差异甲基化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基因。材料与方法:通过阿霉素逐步诱导法富集出具有耐药性的骨肉瘤干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m~6A修饰相关酶的表达。利用Me RIP-seq和RNA-seq检测差异甲基化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候选基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型和疾病的分期,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直接影响疾病的分期,也是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本课题围绕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标本开展研究,旨在发现新的检测方法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前可疑淋巴结诊断的检测敏感性;分析标本中CD8+T细胞表面PD-1及胞内因子表达,为评估机体免疫应答状态提供依据,并探索评估乳腺
【目的】:通过对细胞因子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作用的研究,进一步阐明转录因子RUNX1(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
目的:探讨骨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相关风险因素,探究其防治对策,为临床建立并优化药学监护模式,为预测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诊断为骨原发恶性肿瘤,并入院进行化学治疗的患者。收集并整理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临床诊断、化疗前后的常规临床检验指标、治疗方案等。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