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转型长级视角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国际化转移推动着产业分工深化和资源全球配置。得益于优质廉价资源供应和多种优惠政策护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低洼地带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这种高投入低附加值的粗放发展方式使得中国经济逐步陷入“贫困化增长”陷阱,“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面临低端锁定的命运。中国制造亟需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产出附加价值,并前瞻性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发达经济体经济服务化的产业发展趋势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成长性将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蜕变提供绝佳机遇。生产性服务业内含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内生需求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效率提升能力,并最终主导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笔者正是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和理论逻辑,对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实、及其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状况,开展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探索性研究。  首先,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主体地位、互动机理、研究方法、效率测度等中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明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和产业化条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自身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提升制造业效率的理论模型,为进一步经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为了准确把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笔者基于国民经济部门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部门发展水平和内在结构进行了国际比较和三大经济带的区域比较,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内部结构差异明显,并且与国民经济部门产业关联程度逐渐弱化。为进一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率,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了生产性服务部门以及三大细分部门技术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相比于服务业存在略微规模报酬递增特点,技术效率在低水平徘徊不前,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专业化水平、规模经济和市场化程度是影响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些特点在细分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接下来,本文为准确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基于制造业视角采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同样得出了两者关系弱化的结论。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制造业生产率进行测度和分解的基础上,借用面板数据模型厘清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地,笔者借助模型中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技巧,明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存在性和作用途径。  最后,笔者基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关联程度弱化的现状,提出了从增加供给和扩大需求两个维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路,并提炼出从政府、行业协会、市场三方构建互动协作网络,以人力资本为核心支撑,以两大产业链集聚为重要载体模式,以产业协同创新为核心动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新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专门服务于农户的一种金融产品,在其追求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关于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文献也有很多。近年来,国外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事先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