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进行了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在西方经济学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效用的分析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学派有古典学派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供给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曾多次出现过热,政府也多次进行宏观调控。几次宏观调控开始的时期分别是1979年,1985年,1988年底,1993年下半年,1998年以及2004年,在这几次宏观调控中,中国不断吸取了经验教训,宏观调控工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总结美国宏观调控的经验以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的实践,可以看出,在选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应根据当时所处的客观经济形势来选择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因此,2007年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将对经济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中国经济当前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都是由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引起的,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既要协调配合对总量进行调控,同时应该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由于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调控效果要优于货币政策,因此在结构调整方面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而在总量调控方面要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对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方面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货币政策可以对经济总量进行有效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