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患者生化指标与颈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寻找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索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判断这些因素对ISR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大同市三医院经DSA确诊颈内中重度狭窄并行CAS的患者83例,定期经CDU、CTA或DSA随访3、6、9个月,1-3年。共置入83枚支架,患者年龄35~80岁(58.95±9.09),其中男性65例,女性18例。根据随访结果将随访对象分为再狭窄组12例,无再狭窄组71例。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临床资料、临检、生化等共22项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ISR的相关性,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ISR的预测价值。结果:83例患者中,再狭窄患者12例,再狭窄率14.5%。单因素分析显示:(1)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卒中史、冠心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术后FIB、FIB差值、术后白细胞、白细胞差值、NEU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糖尿病比例明显偏高(66.7%vs19.7%,P=0.002);TBIL水平明显偏高[(9.27±1.56)vs(11.00±4.10),P=0.030];术后FIB明显升高[(5.13±1.46)vs(3.75±0.78),P=0.008];FIB差值[(2.08±1.50)vs(0.93±0.76),P=0.024];术后白细胞明显升高[(9.52±1.48)vs(8.23±2.44),P=0.020];白细胞差值[(2.28±1.48)vs(0.95±2.18),P=0.047];NEUT差值[(10.79±10.06)vs(5.40±8.00),P=0.041]。以是否发生再狭窄为因变量,以糖尿病、TBIL、术后FIB、术后白细胞、白细胞差值、NEUT差值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术后FIB、NEUT差值被纳入回归方程,其中TBIL[OR(95%CI):0.379(0.149-0.964);P=0.042],是ISR的保护因素;糖尿病[OR(95%CI):9.644(1.177-79.051);P=0.035]、术后FIB[OR(95%CI):5.166(1.315-20.303);P=0.019]、NEUT差值[OR(95%CI):1.225(1.030-1.457);P=0.022],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3)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术后FIB、NEUT%差值及联合预测因子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95(95%CI:0.643-0.946;P=0.001)、0.656(95%CI:0.491-0.820;P=0.086)、0.883(95%CI:0.794-0.971;P<0.001)。术后FIB及联合预测因子均能较好的预测ISR的发生,其中以联合预测因子诊断价值更高。结论:颈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TBIL水平、术后FIB、NEUT差值与ISR相关。其中TBIL水平是ISR的保护因素;糖尿病、术后FIB、中性粒细胞差值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FIB及联合预测因子均能较好的预测ISR的发生,其中以联合预测因子预测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