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3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特质、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阐述了“虚幻共同体”为何“虚幻”、以及“虚幻”的具体表现,并对当代的联合体存在着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
  第一章进行共同体的历史考察。自由人联合体是特殊的共同体,本章首先阐明了共同体形成与演变的现实根源,其次论述了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中人的“不自由”以及联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二章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文献为依据,概括马克思对于从古至今存在着的共同体的多种角度的批判,从而揭示“虚幻共同体”为何“虚幻”的理由:从人神关系的颠倒揭示了“虚幻的宗教”;从“工资=劳动的应得?”揭露了“虚幻的经济”;从“阶级的政治权利”脱离了人的自由揭露了“虚幻的政治”、“虚幻的意识形态”,
  第三章结合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分析马克思如何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自由人联合体”。一方面从“分工的扬弃与劳动的自由”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活的自由”两个层面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另一方面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共同体”和“基于平等地位的价值共同体”两个层面分析了自由个体的自由联合。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基础上,“自由人联合体”对“虚幻共同体”的超越既是人的劳动发展形态从“奴役劳动”到“自由劳动”发展的“内在超越”,又是不断实现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外在超越”。生产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的“统一”体现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走向。
  第四章对当代的联合体进行了理论反思。一是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联合体;二是如何应对价值共同体的资本入侵;三是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较之以往有相对提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其中部分群体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长久以来我国贫困问题涉及人口数量多、影响范围广、致贫原因复杂等困难,导致扶贫工作整体进展比较缓慢。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有关于贫困群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精准扶贫”的提出,使我们真正站在贫困者的角度去关注贫困的根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不公正问题,造成贫困人口物质收入上的贫困,同时伴随权利以及发展机会的缺乏,使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足以让他们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加深,作为当今社会污染重要来源的企业在社会公众之中获得了更多的焦点。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看得见的手”进行强制干预,作为环境管理手段之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应运而生。首先本文梳理了自1989年以来几乎所有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政策。接着,本文尽可能全地搜集了2008-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和可持续发展报告5022份,通过构建的六个维度57个二级指标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对搜集到的报告进行环境信息内容的打分,最终通过赋权加总构成上市公司环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之下,单纯依赖思政课程与知识传授实现育人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需秉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的同时,运用好课堂主渠道,发挥好“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真正落实育人成效、回归育人本质,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
家风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目前,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仍存在孝义文化重视度不够,家庭人员流失严重,个体主义盛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而改革开放精神恰是这一伟大新征程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实践淬炼了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熔铸了改革开放事业。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和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民生的发展,围绕民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民生发展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于这一现实,如何有效地解决民生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其根本途径就是要从制度
本文依据公开披露的河南省高校巡视反馈意见、各高校巡视整改报告以及对2000年以来河南省高校腐败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对河南省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探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河南省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本文对河南省高校全面从严治党问题与对策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包括选题依据、选题目的以及选题意义,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叙述高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研究的现状,说明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采用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在这一阵地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这就需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做强做活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鉴于此,要从学理上探索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理论构架、现实境遇、影响因素和应对之策。
  首先,通过梳理总结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系统了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涵、重要性等内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指在网络场域中,传播主体借助传播载体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传递给民众,使其实现思
社会心态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高校服务育人水平有待提升、多元社会思潮及青年亚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主客观因素的客观存在,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不足、消极情绪、功利心态浮现、青年亚文化心理取向明显等消极特征,使得大学生社会心态与实际行为选择上发生矛盾。如何有效化解矛盾、引导学生内化积极社会心态理论知识、外化为积极社会心态行为实践、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
  本研究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运用理
从2012年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强民生建设,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强其幸福感。然而,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成就不仅仅要归功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努力,还应该得益于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对于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积累。福建省是习近平地方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省份,也是他对民生建设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的地方。因此,研究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对于深入领会新时代习近平民生理论、推动民生建设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