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吡虫啉为代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是一类具有显著根部内吸活性的新型杀虫剂,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于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已有研究表明,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小麦拌种,可在全生育期控制麦蚜为害,但其超长持效期机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探讨,加之与小麦拌种相比,该类药剂棉花拌种处理对棉蚜田间持效期仅可维持40天左右。基于此,本论文以生产上两种重要的作物蚜虫麦长管蚜和棉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水培法确定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两种试虫的亚致死剂量;采用铷(Rb)标记法、蜜露法以及两种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变化,明确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试虫的拒食作用;并通过刺吸电位(EPG)技术以及对小麦、棉花植株叶片内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初步探索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蚜虫的拒食机理,本研究将为更好的推进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刺吸式害虫防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水培法最佳条件及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两种蚜虫亚致死剂量的确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通过水培法处理后小麦和棉花植株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吡虫啉持留量。结果表明,吡虫啉在两种作物植株体内均具有较好的向上传导能力,小麦植株地上部位吡虫啉持留量均高于或与根部无显著性差异;棉花植株根部吡虫啉持留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但植株子叶与真叶吡虫啉持留量无显著性差异。随着药剂处理剂量的成倍增加,小麦植株体内吡虫啉持留量在处理剂量12.525mg/kg时接近饱和。在此基础上,采用水培法,测定了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对照药剂吡蚜酮对两种蚜虫的毒力,并确定了各种药剂对两种蚜虫的亚致死剂量。2.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蚜虫的拒食作用通过铷(Rb)标记法、蜜露法及对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分析测定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LC25)处理对两种蚜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铷标记法和蜜露法测定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的拒食率均在80%以上;而对棉蚜的拒食率均在25%以下。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两种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药剂处理麦长管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药剂处理棉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三种方法测定结果均说明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具有很强的拒食作用,而对棉蚜拒食作用不明显。3.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蚜虫取食行为的影响通过刺吸电位(EPG)技术对两种蚜虫的取食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麦长管蚜非取食波(np波、C波、pd波)持续时间及出现次数显著高于对照,取食波(E1波、E2波)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说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产生了阻碍作用,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的拒食作用是由于药剂抑制了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药剂处理后棉蚜取食波与非取食波的持续时间及出现次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棉蚜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植物内吸吸收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作物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小麦、棉花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的小麦叶片中苏氨酸、丝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的含量及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余氨基酸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的棉花叶片中苏氨酸、丝氨酸、络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余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新烟碱类杀虫剂内吸处理对植物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产生了影响,进而可能影响了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