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重要的生态指示因子,植被覆盖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通过对西辽河流域2000~2010年生长季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果,成果对西辽河流域生态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收集了西辽河流域2000~2010年生长季节内MOD13Q1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同时采用Savizky-Golay滤波法、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法、双Logistic函数拟合法三种拟合方式对MOD13Q1数据进行时间序列重构。双Logistic函数拟合法的精度高于Savizky-Golay滤波法和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法的精度。本研究采用双Logistic函数法对MOD13Q1数据进行拟合处理,提高了MOD13Q1数据的精度。(2)利用像元二分模型构建西辽河流域生长季节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像元二分模型中的关键参数NDVIsoil取值为累积频率为0.5%的NDVI值为NDVIsoil,NDVIveg的取值为累积频率为NDVI值为NDVIveg,反演西辽河流域生长季节植被覆盖度。西辽河流域生长季节月平均最高覆盖度为57.6%,最低为25.6%。中低覆盖度具有先下降再上升的特点,其变化趋势具有抛物线的形状特征,中高覆盖度的变化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7、8月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分布较广。空间分布表明,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生长季节状况较好,由西向东植被覆盖度呈现递增趋势,高植被覆盖区域集中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西南、西北和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区域位于翁牛特旗的东部和东北部。(3)西辽河流域生长季节植被覆盖度主要以中等以上覆盖度为主。11年中等覆盖度、中高覆盖度、高覆盖度分别占流域的22.16%、24.79%和32.99%;中低覆盖度、低覆盖度和裸地分别占流域的13.15%、5.95%和0.95%。水资源的四级分区表明,黑木伦河河口、查干木伦河、西拉木伦河、英金河和老哈河等几个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极易发生变化,教来河区域相对变化较稳定,而在老哈河区域北部基本上长期处于低覆盖度状态。(4)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趋势研究表明,生长季节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的区域面积为4080.25 km2,仅占2.97%,严重退化的区域面积为3838.81km2,仅占2.80%,说明植被覆盖度在生长季期间,改善和退化的区域面积较小,仅占西辽河流域面积的5.77%。轻微改善的区域面积为44701.75km2,占总面积的32.58%,而轻微退化的区域面积为69417.81 km2,占总面积的50.59%,说明2000~2010年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生长季期间有退化的趋势,主要位于西部和西北部。(5)根据植被覆盖度Hurst指数分析,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可持续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流域覆盖度呈现较弱的可持续性。具有强反持续性和强持续性的区域均为零星点状分布。(6)依据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和Sen倾斜度分析,2000~2010年流域地表植被改善的区域小于植被退化的区域。植被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平原区,轻微退化和严重退化的区域位于流域西部和西北部。Sen倾斜度与Hurst指数耦合研究表明,2000~2010年西辽河流域在生长季节植被覆盖度有42.37%的区域向上升的方向发展,有57.64%的区域向下降的趋势发展。因此,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向减小的趋势发展。(7)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表明,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成正相关及其显著性的区域占的比例较大,降水对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起到重要的作用;平均气温与植被覆盖度成负相关及其显著性的区域占的比例较大,平均气温对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起到反作用。生长季节参考蒸散发量与植被覆盖度大部分区域呈现负相关,约占57%,正相关约占43%,主要位于西辽河流域的平原区,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位于西辽河流域的西北部、东部和中南部;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位于西辽河流域的平原区。西辽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的区域占50.29%,主要位于西部、北部和东南部;而呈负相关的区域占49.71%,主要位于中部、南部和东部。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2-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