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新闻语篇转述引语对比分析——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j7724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科技为基础,我们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新闻作为其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也是人们了解世界最快捷和便利的媒介之一。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记录人们所说的话以及反映这些话是如何说的。新闻语篇大量引用不同人群的言论,其主要目的是让报道更具真实性、客观性。然而,如果为了确保绝对的客观,那么报道者对于事件就不能有预判,即对事件一无所知,这样报道者又如何能进行有深度、有意义的报道呢?事实上报道者的能动性还是渗透于报道之中,并影响着读者的。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运作的,这正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使用特点,结合相关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考察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多重关系。  菲律宾等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在海领土方面存在着分歧,他们企图通过2012年东盟外长会议的联合公报向中国施压来解决这一“双边问题”,最终导致东盟外长会议45年来的首次未发公告。本文分别从英美国家和中国的权威媒体中选取了28篇关于这一话题的中英文报道,拟从转述引语入手,以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的三维度理论框架作为分析的步骤,从转述动词、消息来源、转述模式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试图探寻中英文报刊在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时,是如何表述的,又凸显了其怎样的立场,从而能进一步证明:一方面,语言并非透明的媒介,而新闻作为社会的一种产物,在反映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参与影响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通过揭示新闻语篇中的语言现象与隐藏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给读者以启迪,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能用批评的眼光,结合其他背景知识来合理解读,而不是照单全收。随着中西方文化冲击与交流的日益密切,这样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重视。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
地震灾害是影响城市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之一,由于难以预测,灾害应急管理部门往往很难对其做好防范。尤其当地震灾害发生在大城市时,造成的危害会比在